南海科考日志:首次下潜的马老师接受了“泼水礼”

3月17日 星期二 多云 25摄氏度 浪高4级

今天下午马辉老师将代表我们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团队第一次下潜。昨天中午得知这个消息后,我们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

首先,马老师得熟悉我们的偏振相机操作,这个简单,马老师很快就学会了,并且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我和小麦是后方支援队,帮马老师列好了单子,他把要准备的物件和关键的操作步骤都记录清楚。中午前,我和马老师到舱内安装偏振相机,把预案略作调整,保留主要内容,放弃次要内容,令整个方案可行、顺畅。

午饭后,潜航员帮我们安装了四盏灯的偏振片。前一天偏振片试装后的效果不错,所以这次我们多尝试几种偏振光照明。

13点30分,马老师进入“深海勇士”舱内,准备开启下潜行程。14点,正式下潜。因为是我们团队的首次下潜,领队丁老师同意我就近观察,在一个靠后甲板的台子上观摩拍照。

22点15分,潜器准时回收。第一次下潜顺利归来,有个特别的庆祝仪式——“泼水礼”。第一次受此礼遇,马老师刚开始还挺享受,因为水是热的,没想到最后一桶水是冷水。一船人都在围观,现场气氛欢乐轻松。这个航次“首次”下潜的科学家不少,“泼水礼”会上演好几场。

今天与马辉老师一起下潜的是深海所杜梦然老师。杜老师是海洋化学专家,研究海底热泉、海底冷泉、海斗深渊等极端环境下的生物、化学现象和过程,并研制相关的传感器。她三十出头,却已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深海科学家,当年乘“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下潜到7000米,最近两年更是随“深海勇士”造访多处海底热泉、海底冷泉。

海底热泉和海底冷泉把地球深部的物质和能量输入海洋内部,支撑了特殊的海底热泉和海底冷泉生物群落生存,为黑暗、死寂的海底带来勃勃生机,犹如海底的一片“绿洲”。

与海底热泉、海底冷泉一样有着极端环境特征的“海斗深渊”,更是孕育了地球上最为独特的生命,也是目前人类最难企及的地球深处。如今,我国包括载人潜器在内的多种搭载平台可以到达全球大部分海底热泉、海底冷泉和海斗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