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科考日志:我们搭乘“探索一号”科考船出海啦

3月10日  星期二

今天是非常有意义的一天,我们一起搭乘“探索一号”科考船出海,参与TS16航次。

上午,我们在“探索一号”科考部盖主任指导下对所有仪器进行了防滑、加固,避免海况复杂时因船的颠簸把仪器摔坏。下午和晚上进行了多次培训,有人身安全、仪器安全培训,逃生演练,潜器培训等。我还参与了采样篮固定的培训,很多“微创新”其实也是“黑科技”。

航次领队丁抗所长强调了“向深海深渊进军,对科考成果负责”的理念和“勇士、探索、团结”精神。

“勇士”的内涵是敢为人先、勇于创新。

“探索”的精髓是行胜于言,寻求突破知识空白。

“团结”的关键在于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船上的伙食为四菜一汤,量大味美。汤是我最喜欢的,有营养而不腻;其实在陆地上我从不喝汤,现在都是晕船给害的。

晕船是绕不过去的坎。有一上船就晕的人。我和马老师分别带了两种药,我吃盐酸异丙嗪片可以扛住;马老师比较强悍,不吃药也能扛住。

今天是第一天,一切才刚刚开始。一天下来,我有点紧张、兴奋、疲惫。随着对这支队伍(战友)的熟悉,对船和航次的了解,我逐渐放下心来。我对这次航行顺利进行充满信心,因为我们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

3月11日  星期三

今天上午第一次下潜,没看到驾驶员入舱,只看到潜器吊装入海。

我们邀请了航次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谢伟教授来实验室交流。谢老师是海洋古菌微生物专家,研究领域包括自养古菌在海底生态中的作用。谢老师对偏振光技术的在线、连续检测能力很感兴趣,邀请我们航次之后带着仪器去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开展合作。

下午14点30分例会,由明天的航次科学家介绍下潜计划——继续研究目前所在的A区海底的几个深海垃圾沉积区。下潜的目的是测量垃圾区的长宽高并进行沉积物采样,放置几个标志物和一个沉积物收集装置,以便下次下潜时评估垃圾堆移动的方向和沉积通量,进行深海环境污染的研究。会上,大家针对考察选址、测量仪器、指标以及科学意义进行了讨论。会后,我在实验室处理实验数据;此前在深海所水池做了水下照明灯实验,这些数据是我在潜次计划中设置照明光源的依据。

接近17点,我们等候“深海勇士”上浮,远远见到刘船长在驾驶台上向我们招手。在驾驶室观察“深海勇士”上浮以及整个回收过程,场面大气、震撼。采样篮中,昨晚绑定的观测仪器已经不见了,赫然摆着两个去年布放的沉积物采样器,标志着此次布放和回收工作已经完成。

回到机电舱,大家一拥而上,回收自己的采样器材,“瓜分”样品,尤其是一些稀奇古怪的动植物样品。

听说有海绵挂在潜器上,我赶紧回实验室拿试管,等我回去时已经“瓜分”殆尽——这是一个教训。

晚上,水下灯光实验结果出来了。潜航员送来新的灯具命名图表,我对下潜计划中灯的设置有了大致想法。同时,我们重新商讨了测量窗口应力/压力偏振特性测量的方案,灵光一闪,又有了新主意。马老师决定贡献出自己的激光笔。这几天我们将寻找机会尝试,大家心里充满期待。

正准备收工,突然一个船员拎着一条鱼从门口走过。追上去一问,居然是在船边用网捞上来的!据丁老师说,这是斧头鱼,在南海很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