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事去老孟家那天,天光不亮,早晨像是下午的光景。建档立卡贫困户老孟家住的村庄,叫团海子,是云南昭通大山包镇的一个小村落,海拔三千多米。山上光秃秃的,没有树,一地的枯草,那些绵延的草甸,平缓、荒凉。风呼呼过,穿过衣领灌进身子,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老孟家和他的乡邻们住在这高寒山上不易。
不过,老孟一家,马上要搬迁到昭通城郊红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昭通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为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实行“挂包帮、走转访”,部门挂村干部包户,机关干部下沉一线,每个干部都要定点帮扶几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对那些高寒贫困山区,则通过易地搬迁,彻底“挪穷窝、断穷根”。
开始,一提到易地搬迁,老孟一家顾虑重重,担心生活不习惯。近两年来,为了做通老孟一家的工作,负责“挂包”的女同事三天两头开车往老孟家跑。从城里到老孟家,近百公里。尤其是冬天,要穿过二十多公里的冰雪路面。看到过翻在路边的车辆,她不敢开车下山,干脆住在村上,直到冰雪消融,才回家看看儿子。这位三十出头的扶贫干部披风沐雨,顶霜冒雪,奔走于她挂包的九户易迁对象,她的丈夫在另一个偏僻乡村,也做扶贫工作。
沿一条小山谷下到沟底,见一个村庄沿谷散落而下。绕过断墙,我们到了老孟家院门口,远远就看到老孟和他的老伴叶奶奶站在门口张望,像是盼望亲人归来。那情形,让我想到了我的外婆,像极了四十年前她站在村口等我的情状。
老孟和叶奶奶热情地招呼我们,领我们从泥墙中间一道门穿过,里面是一个小院子,墙角堆满农具和杂物,有些凌乱。正面是他们家的老房子,土坯房。两天后,两位老人就将告别这片住了一辈子的老屋。
半月后的一个下午,昭通坝子沐浴在温暖的冬阳里,春节的气氛渐渐浓了,昭通的大街上,点点红,或片片红,众商家已然打出许多花花绿绿的年货广告,或把灯笼和中国结挂在街口显眼处。我们再次启程去老孟家,这次去,不是团海子村了。车子穿过昭通北部新区那些新开通的宽阔马路,我们来到了一片新的天地。
挂包干部已来过搬迁安置点好多次了,为他们的挂包户看房子,带领他们买家具,教他们如何坐公交车。叶奶奶说,她习惯赶乡场,乡场上的东西便宜些。同事就告诉她去附近的北闸街,那儿近。为了让那些不识字的老人能识别自己家住在哪一楼哪一层,社区干部想出一个办法,在每一幢楼房上贴上各种动物:鸡、鸭、鱼、马、牛、羊、猫、鸽、雀……在每个电梯的按钮旁边贴上番茄、黄瓜、核桃、苹果、梨子等各式常见水果蔬菜。随口问一位白发苍苍的大娘,说你家住哪一幢啊,老大娘颤巍巍地说:“我家就住核桃那儿。”那一瞬间,我眼睛都有些湿润了。
老孟一家分到了七层一个五十平方米的房子,属两人户。见我们上楼来,老孟和叶奶奶起身相迎。我环顾老孟家的新房子,门上贴着喜庆的红对联,一个十来平方米的客厅,一个厨房,一个卫生间,两个小卧室。厨房的灶台上摆满了锅碗、各种炊具和粉条、食用油、红辣椒、腊肉等年货。透过七层楼的大阳台,放眼望去,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几条庆祝乔迁之喜、喜迎春节的大红布标从高楼上垂挂下来,在风中飘扬,喜庆之气扑面而来。
搬不动山就搬人。让树长到该长的山上,让人住到适宜的地方。在滇东北昭通,这种新时代的愚公精神让人震撼。昭通二十三个易地搬迁安置区,三十六万世代居住在大山深处的贫困群众过上了新生活。
红路,易迁之路,何尝不是一条红红火火的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