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间 共同富裕路——浙江自然资源工作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初探

小康与大同,是中国人孜孜以求的美好梦想。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我国终于摆脱贫困,圆梦小康。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美好蓝图。

探路共同富裕,浙江率先提出:到2025年,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到2035年,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

如何进一步激活自然资源要素、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在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厅长黄志平看来,实现共同富裕,均衡化是内核,绿色化和数字化为动能,三者共同构成了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体两翼”。

自然资源部门需与时俱进前瞻性谋划,充分发挥“空间治理和资源要素保障”支撑作用,挖掘发展潜力、激发发展动力、提升发展能力,在绿水青山间,为共同富裕探索自然资源保障之路。

均衡化:向空间挖潜力,向土地要效益

“一江清水出开化”,在位于浙江西部山区的钱塘江源头开化大地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黑熊在林中穿梭,中华鬣羚在溪涧一跃而过……

在这一轮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开化县提出打造国家公园城市的构想,依托国家公园打造绿色健康永续发展的全域生态城乡共同体。针对开化实际,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对开化提出了国家公园区域化、县域城乡公园化的空间格局优化的策略。

缩小区域差距是共同富裕工作的切入点。为缩小区域差距,浙江省自然资源厅从空间格局优化着手。“不同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空间载体来承担不同的发展内容。实现共同富裕,首先应当构建更加均衡的国土空间格局。”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顾浩说。

在浙江省“十四五”规划提出的“一湾引领、四极辐射、两翼提升、全域美丽”基础上,浙江省自然资源厅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在“一湾引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三带提升”,即把沿海、沿湾以及内陆的城镇发展带提升起来。同时,在“四极辐射”基础上,浙江省自然资源厅还明确要加强多极多群连接,组织多个城镇群来连接整个空间发展格局。

从横向来看,浙江省自然资源厅相继出台了土地、矿产等多项措施,推动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同时,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将通过飞地政策,更加精准地配置要素,深化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让飞地在类型和功能培育上,实现山区与沿海的互动。

“沿海地区可以为26个县提供产业平台,因为沿海地区有产业基础、区位条件,而这26个县有特殊的生态资源和绿色生态空间,可以依托自身的生态优势吸引沿海地区来发展绿色康养、创意设计等绿色产业。”顾浩说。

从纵向看,浙江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做强中心、做特县域、做精城镇、做优乡村”的发展策略。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浙江将发挥好土地的作用,向土地要效益,通过市场配置平台,进一步打通农村和城市土地资源的交流渠道。目前,浙江正在积极探索、稳慎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上,同权同价同责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赋予农村土地更多的附加价值。

绿色化:生态大花园,“两山”架桥梁

从“水清清”到“水晶晶”,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走过了一条从“治”到“防”的系统修复之路。如今的南浔区,既有传统的小桥流水人家,又有久居城市的人所追求的乡村野趣。

“水晶晶”,得益于浙江省湖州市开展的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南浔区创新开启“整治+生态”模式,从选址立项到设计、实施、监管、后期管护都贯穿生态环保和节能减排的理念。“该项目的农田渍水净化系统将进行两次不同的净化,大大减少水污染。项目的生态沟渠在沟底和沟壁开有蜂窝状圆孔,孔内布设植物,对农田排水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湖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南浔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是浙江打造全域美丽大花园建设的一个典范。当下,浙江正在通过规划引领,打造“浙里美”的网络,在浙江省构筑各类人文和自然遗产景观,进一步加强钱江源、瓯江源等流域源头治理,为共同富裕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场所。

有了美丽大花园般的绿色生态,又该如何通过“绿色钥匙”解开共同富裕的“幸福密码”?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曾遇到不少难点。

“生态资源底数不清、数据分散,导致生态价值难以核算;大量闲置资源无法有效开发,资源集聚有待提高;开发方式盲目无序,开发层次低小散弱,产业层次有待提升。”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认为,打通“两山”转化途径,急需搭建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系,解决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问题。

今年,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推进“两山银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场景应用,借鉴商业银行“零存整取”理念,把需集中保护开发的耕地、园地、林地等碎片化资源资产,经摸底、确权、评估后,整合起来推向市场,实现生态资源向资产、资本的高水平转化,“存入”的是绿水青山,“取出”的是金山银山。

生态资源待价而沽,前提是摸清生态家底。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利用卫星遥感、区块链等数字化手段开展资源调查,目标资源资产不仅包含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还将农村宅基地等资源囊括其中。在调查摸底、确权登记的基础上,逐级拆解任务,列出资源摸底等二级任务6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三级任务27项。

生态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决定“金山银山”成色的,是“绿水青山”的价值。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搭建项目策划和资源评估线上超市,选取20余家专业策划和评估机构入驻,供有服务需求的资源主体或投资商自主选择机构,委托开展资源资产评估和项目个性策划。

市场化运作是“两山银行”的又一亮点。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两山银行”明确由安吉县发展改革局和城投集团牵头,联合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15个部门和15个乡镇(街道),以及策划、评估、金融等3类第三方机构协同推进。

截至目前,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两山银行”共计入库重点资源点位500余个,已成功转化(即交易开发)项目19个,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800余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100余个。

“通过‘两山银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场景应用,政府可摸清家底、管控资源,统筹规划生态产品,提升治理效能,加强生态保护;村民、村集体可存储资源、选取服务,提升资源转化收益;社会资本可获取项目信息以及配套服务,提升项目开发、运营质量。”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

数字化:全过程智治,高效能治理

“之前,工业项目选地,有意向企业来考察地块,我们给企业演示地块,更多时候都是拿着图纸去,但某块地目前什么情况、什么时候才能供上说不清。”浙江省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深有感触。

空间管理“痛点”激发“空间智治”破茧而出。目前,浙江省自然资源系统正在推进数字化改革再升级,通过“空间码”的建设,用“小切口”创新“大场景”应用,以数字化赋能共同富裕实践,助力高效能治理。

“空间码”是基于信息关联技术自动生成的“二维码”。对任一确定的空间,可以赋予法定的空间单元代码,这块空间的“前世今生”信息(包括其四至、功能、属性等变迁)则可通过可识别的二维码,即“空间码”来承载。

在浙江省义乌市,建设用地审批作为“空间码”应用的“试验田”,全面打通了“规、征、批、供、用、验、登”全业务流程,突出“以码为链、批管结合”,着力打造“码上智办、码上智查、码上智管、码上智治”的空间治理新场景。

在浙江省杭州市,工业用地从选地、拿地、报建、发证,甚至改扩建的全流程管理体系已经建立,从规划统筹、耕地保护、读地供地、风貌管控,再到登记发证、亩均优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正在探索。

“通过工业空间全生命周期智治场景,我们不仅可以实时查看地块供应情况,外围耕保情况、景观限制、预计什么时候供得上也一目了然,还可以根据企业用地的条件进行智能选地、提出可供选择方案,对企业的服务更加高效、精准了。”浙江省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空间码”的基础上,浙江省自然资源厅把打造“数字国土空间”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和总路径,聚焦“空间数字化、数字空间化、协同网络化、治理智能化”的目标定位,进一步明确了数据大归集、场景大集成、治理大变革等改革路径,动态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海数字空间,着力发挥好空间治理服务决策“引擎”作用,让群众能够实实在在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便利,让共同富裕更可感。

数字赋能的力量,目前已在“码上批地”“规划协同”“藏粮于地”等多个跨应用场景建设中得到印证,浙江省30多个市、县(市、区)开展试点建设。其中,“地灾智治”场景已初步上线运行,注册用户达1.5万人;“不动产智治”“码上有地”“耕地智保”等3大应用场景将于10月中旬在温州、义乌、瑞安、象山等地上线试运行。

同时,浙江已初步建立了“空间码”理论体系架构,在空间关联技术实现、算法迭代等方面已率先取得一批研究成果,正不断通过场景实践检验,校正“空间码”应用精准度。到2025年底,浙江将打造10个左右综合应用场景和N个特色应用场景,基本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内外联通的自然资源数字化治理架构,助推省域国土空间整体智治、高效协同。

“借助数字化改革的春风,我们首先要实现空间数字化,把所有的自然资源用数字的方式形成虚拟的数字空间。同时,我们还要做到数字空间化,把各个部门统计的账本放到国土空间上来。最终实现协同网络化,部门协同、上下协同,从而实现空间治理的智能化,使空间治理的效能进一步提高,不断向共同富裕之路迈进。”顾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