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寒冬,但在国家级重点水利工程——引汉济渭工程秦岭输水隧洞施工现场,处处升腾着发展的热浪、跳动着奋进的脉搏,而这只是陕西省重点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
重点项目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是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支撑。2020年下半年陕西省精心组织开展重点项目观摩活动后,全省上下干项目、搞建设氛围日益浓厚,追赶超越的劲头越来越足。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新时代追赶超越的关键之年。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全省上下正以决战决胜的姿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投身到各项事业中,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以赴推进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2020年12月17日,雪落秦岭,群山如画。秦岭大梁北麓,腾腾热气从秦岭输水隧洞5号洞口飘然升起,像大山张开巨口呼出团团热气。地表下1496米处,则是另一番“火热”景象。
近4人高的隧洞内,岩壁上的一串灯光将隧洞拉向远方。洞内温度近40摄氏度,相对湿度约90%,感受不到一丝自然风,像个密不透风的大蒸笼。十几名工人光着膀子,挥动着铁锨转移渣土,汗涔涔的后背被灯光照得油亮,一滴滴汗水不时从沾有泥灰的皮肤滑落,化成隧洞中温热的微光。
狭窄的施工台上,电焊飞溅的火花照亮四周黑色的岩壁。负责焊接隧洞支护的冉明虎踩在斜梯上,身穿防弹衣,头戴钢盔,正侧着身子焊接一旁的钢拱架,闪烁的火花照亮他满头的汗水,脖子上挂的毛巾已被完全浸湿。
工人们正在紧张掘进的秦岭输水隧洞,是国家级重点水利工程——引汉济渭工程的重中之重。全长98.3公里,长度居世界第二,最大埋深2012米,面临超长距离通风、岩爆、涌水、高温地热等世界性难题,综合难度堪称世界第一。
陕西缺水,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的一半,且水资源分布极度不均。陕南的水资源占全省的71%,而关中和陕北的水资源仅占29%。引汉济渭工程就是实现我省水资源优化管理的南水北调工程,也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补充。
“项目一期投资191.3亿元,工程完工后,年调水规模可达15亿立方米,不仅能满足西安、咸阳、渭南、杨凌4个重点城市、11个县级城市、1个工业园区以及西咸新区5座新城共21个对象用水,每年还能增加7亿立方米以上的渭河干流水量,改善渭河流域生态环境,有效补充黄河水资源,为陕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提供水资源保障,推动全省实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引汉济渭公司副总经理徐国鑫介绍道。
“从2011年准备工程开建至今,隧洞已掘进了95.25公里,仅剩3.05公里就能全线贯通。目前处于埋深最大、岩石强度最高的秦岭主脊段,属于施工过程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引汉济渭公司金池分公司副总工程师李玉邦说。
隧洞掘进如同一场战役,工人作业时不仅要忍受头晕、呕吐甚至晕厥,更要提防突如其来的岩爆、突涌水、软岩流沙等意外,每掘进一米都极为不易。
“突发的岩爆就像触发了炸弹,让人防不胜防,岩石弹射力最强的一次,碎石像子弹一样射出几十米。”岭南段TBM工区副主任程广涛说,一线工人甚至要“全副武装”,防弹衣、钢盔就是他们日常的工服。
“近一年内,秦岭输水隧洞发生了700多次岩爆,掘进机平均每掘进2米就会遭遇一次,高峰时日岩爆次数多达60余次。”徐国鑫说。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除了频发的岩爆,极具破坏力的突涌水也是隧洞施工面临的难题。
2016年,隧洞里发生了一次严重的突涌水,单日涌水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县城的供水量。岭南段TBM主司机李源泉回忆说,“当时水柱喷射出十几米,水位已经快淹没了TBM掘进机。水一来,隧洞就断电了,洞里没有任何可见光源,我们只能摸黑顺着皮带往外走,光滑的皮带很难踩稳,中途还有人几次摔到水里。”
黑暗中,工程部派人划着皮筏及时赶来救援。随后,又紧急找来专家到现场探查、研究抢险方案,工人们则轮换倒班,蹚着齐腰的深水架设管道和水泵,一面抽水排水,一面注入速凝浆堵水。经过日夜奋战,两个月后终于消除了水患。
昏暗的隧洞中,不仅流动着岩石裂隙渗出的水,也流淌着建设者坚持打造智慧工程的光芒。秦岭输水隧洞遇到的难题,几乎涵盖了隧洞施工能遇到的全部问题,采取的也是目前最先进的举措。
“为了对付比钢板硬度还强的高耐磨硬岩,公司专门引进了两台全断面硬岩掘进机TBM,从秦岭南北两侧双向掘进,掘进速度是人工钻爆法的3~5倍。”李玉邦介绍道,面对难解的地质问题,公司联合专家、科研单位开展科研攻关。工程应用了微震监测等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手段,有效预测了地下水及岩爆,应用了超前水锤钻机钻孔释放应力,降低岩爆强度,极大地保障了建设者的施工安全。
“置身黑暗的隧洞中,难以辨认方向,如何确保南北两条隧洞精准贯通?”
岭北段工程部技术员吕小东解答道:“虽然地底一片漆黑,但TBM掘进机依靠的是智能化的‘大脑’。在施工中,工程采用了高精度双频GPS技术、隧洞内交叉导线、双导线测量等测控技术,能完全保证隧洞精准贯通。”
有光,便不惧黑暗。“虽然在隧洞里经常不见天日,但出了隧洞总有一天能见到太阳,有时下夜班出来也能见到阳光……”岭南段4号洞女桥吊司机田媛笑着说,“早一天掘进,咱们这个工程就能早一天造福一方百姓。”
这是一群默默无闻的“地下铁人”,他们把困难踩在脚下,把艰辛甩在身后。洒落在冰冷岩石上的每滴汗水,折射着每位建设者温热的微光,凝结着科技引领工程建设的智慧之光,也汇聚着水润三秦的希望之光。循着地下流淌的光,汉江的一泓清水不久后便将徐徐北上。(记者段承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