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既是一名伟大的改革家,又是一位满腹才情的文学家,在文、诗、词等方面卓有成就,在北宋文坛上享有崇高威望,获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赞赏:“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起民之病 治国之疵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为世用,反对有害于世的文章。其散文成就最突出的是议论文,直陈政见,揭露时弊,议政说理,论辩驳难,写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王安石政论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特色都别具一格,观点鲜明、长短不一,雄健简练、奇崛峭拔,聚焦社会矛盾和问题,说理透彻,揭露时弊,常常达到“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的效果,显示出强大的概括能力和逻辑力量,为推动变法起到了积极作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政论文的代表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是王安石写给仁宗皇帝的一篇奏书,集中反映了王安石变法思想。文章从变法的政治需要出发,深入分析北宋王朝内外的困境,提出要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面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面,突出表现了“起民之病,治国之疵”的进步思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是王安石给神宗皇帝所作的奏议,文章深刻分析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原因,揭示了百年无事的表象和危机四伏的实质,提出了自己的改革主张,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鼓励神宗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为第二年开始实施的变法吹出前奏曲。文章以扬为抑,说理充分,条理清晰,褒中有贬,情感坦诚,是历代奏议中的佳作。《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给司马光写的一封回信。寥寥数百字的篇幅,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对司马光给他罗列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大“罪状”,给予一一反驳,言简意赅,有力地驳斥了司马光对新法的歪曲和诽谤,表现了将变法运动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
王安石的小品文,短小精悍,说理透彻,如《读孟尝君传》《伤仲永》《鲧说》《书刺客传后》等取材于历史和现实生活,文短意长,文风峭刻犀利,人物惟妙惟肖,富有感情色彩,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读孟尝君传》全文不到百字,层次分明,行文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辞气凌厉,具有不容置辩的逻辑力量,是短文中的精粹和典范,成为历代传诵的翻案名作。《伤仲永》一文寓理于事,因事言理,叙事和议论相结合,言简意深,充满哲理而情在理中,显示出王安石的文学才能在青年时期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王安石山水游记散文很有特色,简洁明快。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由鄱阳回临川,恰逢城陂院修建竣工,他应僧人法仲所请,撰写了《城陂院兴造记》,记叙了众僧花八年时间修建城陂院的艰辛过程。文风酷似柳宗元,简洁明快而省力。《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辞职回家途中游览褒禅山三个月以后以追忆形式写的一篇游记。文章因事见理,夹叙夹议,说明了“非有志者而不能至险远”的人生道理,风格独具特色,成为历代游记中的精品。
王安石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立足于经学和政治立场,紧贴社会、政治和人生实际问题,强调文章教化宣传功能,服务于变法需要,直接推动了熙宁变法运动发展。
雄奇峭劲 雅丽清新
王安石诗歌观察细致,意境幽远,雄奇峭劲,精工巧丽,既重炼意修辞,又新奇深婉,是北宋中期范仲淹、欧阳修等人发起的诗歌革新运动的继承者和引领者,力求平易畅达而有真情实感,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对后世影响很大。其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世称“王荆公体”。
王安石是一位很有抱负和见识的政治家,其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以熙宁九年第二次罢相(1076年)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创作时期,反映了王安石不同的人生境遇和理想抱负。王安石诗歌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较强思想性的政治诗,这类诗大都作于熙宁九年(1077年)诗人退居江宁之前,且多用古体写成,表现出鲜明政治倾向。如《登飞来峰》是王安石早期创作的一首哲理诗,是王安石在担任鄞县知县期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所作,写下“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著名诗句。诗人借登飞来峰抒发了自己的远大政治抱负,表达胸怀改革大志的决心和信心。另一类是写景抒情的闲适诗,大部分创作于闲居江宁的十年,退隐之前也写过一些,主要描写自然景物、湖光山色以及自己的闲适情趣,多用律体和绝句,玲珑工致,十分注重艺术上的锤炼,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如《书湖阴先生壁》(其一):“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是王安石广为流传的题壁诗,直接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全诗暗用典故,将山水赋予生命形象,描写了山水田园生活,也让诗人从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表达了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
王安石在诗歌创作上学习杜甫,长于说理与修辞。清代刘熙载在《艺概·诗概》评价王安石诗风:“学杜得其瘦硬”。前期诗歌创作题材广泛,立意高远,长于说理,有“不平则鸣”的气势,既涉及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关注底层人民的苦难,揭露社会腐败。《河北民》是王安石早期的作品,采用了转折累叠、层层深入的表现手法,强烈反映了河北人民备受统治者迫害压榨的悲惨遭遇,表现了诗人敢于抨击时政的胆识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事》关注社会现实,用白描手法,反映下层人民“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的痛苦生活,提示了宋代积贫的社会现状。《兼并》揭露土地兼并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危害,斥责搜刮民财的“俗吏”和“俗儒”,是最早体现王安石反对土地兼并的思想。《试院中》则揭露科举取士的弊病,直接抨击选拔迂腐人才的科举制度,要求为变法培养选拔经世济国之才。《商鞅》高度肯定了先秦变法人物商鞅的历史功绩,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见解,表明了要继承和发扬商鞅的变法精神,坚决推行新法的坚强决心。
王安石诗歌后期创作多是写景咏物,抒怀感旧、登山临水、酬答赠别的近体诗和抒情写景小诗。但“穷而后工”,注重炼意和修辞,含蓄深沉、深婉不迫。这时期主要是由于王安石晚年退出政坛后,远离政治中心,在江宁过着闲恬隐居生活,心情渐渐趋于平淡,寄情于山水田园。《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诗人经过仔细推敲,改了十几个字,清新自然,成为讲究修辞炼字的典范。《江上》:“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这首诗是在王安石变法失利、辞去相位退居金陵后,游长江有感而写的一首情景交融诗,诗韵隽永,描写细腻,江水江花、西风横笛,化虚为实,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江上秋意图”。《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作者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自喻,映衬出王安石虽然晚年心境孤独和处境艰难,但仍坚持自己的操守和理想,表现了“凌寒独自开”的傲骨,意境幽远,令人钦佩。
沉郁苍凉 大气磅礴
王安石的词作一生很少,现存大概只有二十余首。但王安石的词能以一个政治家的胸怀“以诗为词”,别具风格,把政治历史等严肃题材引入词中,拓宽了宋词的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其清肃、高远的气象与当时流行的“艳科”形成鲜明对比,一定程度上为宋词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宋词发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王安石的词摆脱宋初以来纤细、绮靡的词风,“一扫五代旧习”,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技巧等方面突破了宋初形成的固定模式,将生活素材纳入词中,境界醒豁,大气磅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王安石词作内容丰富,思想驳杂,但从词的题材和内容来看,可以分为咏史词、佛理词、闲适词三大类,其中咏史词最有价值。
《桂枝香·金陵怀古》《南乡子·自古帝王州》《浪沙令》是咏史诗的代表作。《桂枝香·金陵怀古》是词史上第一首成熟的怀古咏史词。《桂枝香·金陵怀古》采用借古讽今手法,通过赞美金陵(今江苏南京)的景物来感喟历史兴亡的更替。词作境界高远,有尺幅千里,纵览古今之气概。通篇正如词中所写的时令一样,透着晚秋时的清肃寥廓。此词初看雄健,但静静体味,却能感觉到:此时的王安石心中浸染着秋凉叶落后的惆怅无奈之情。此词写于王安石二次罢相后,正闲居金陵,他的心境正如词中那样的苍凉失落,但这词笔力遒劲,气魄宏大,隐喻现实,深深展现了“身居江海,不忘庙堂”的政治家情怀,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为后世历来所传唱。据《古今词话》记载,当时有三十多位文人写了《桂枝香》,只有王安石的这首词匠心独运,卓尔不群,被推为绝唱。
王安石的佛理词别出心裁,将禅言嵌入词中,用词作阐发禅理,并融入自己秉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王安石从小受儒佛混合思想的影响,深通禅理,而且烂熟于心,在创作佛理词时使用佛语信手拈来,如“法论”“僧床”“法身”“摄心”等佛偈式禅语,均被采纳入词,使词境变得空灵,扩大了题材创作内容,渗透着高深的禅意和佛理。《雨霖铃》《南乡子》《诉衷情》《望江南》是其代表作,其中《雨霖铃》影响最大。在《雨霖铃》这首简短的词大量运用释语和佛典,来深刻阐释禅宗的人生哲学:人生要通透达观,只有摆脱一切外在羁绊,才能保持不生不灭的永恒乐境。
王安石的闲适词把生活题材写入词中,艺术上比早年更为成熟。晚年的王安石退出政治舞台后,隐居在金陵十余年,看尽了世间的人情冷暖,对仕途感到厌倦,心境渐渐平淡下来,过着日伴苍山绿水、夜共清风明月的闲适生活。这类词主要以《菩萨蛮·数家茅屋闲临水》和《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为代表。《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所作的一首山水闲适词,体现一种纯净脱俗的恬静之美,反映出作者离开政治舞台之后,厌倦仕途、向往大自然的平淡心境。全词以景开始,融诗入词,借景抒怀,以情结束,全文情景交融,表现了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和热爱,是王安石少有的清新婉约之作。
总之,王安石作为一位经天纬地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其文学创作实践与其政治生涯密不可分,无论散文、诗歌和词都真实地再现了其作为政治家的理想和负抱。他在散文、诗歌和词作方面的创作实践,一扫风靡一时的宋初浮华余风,推动了北宋中期诗文革新运动的开展,使北宋文坛呈现出耳目一新的局面。清代文学家蒋士铨曾高度评价王安石文学方面的卓越成就:“千钧笔力气嶙峋,一代文章侍从臣。”
原标题:千年回眸王安石——笔力千钧 大气磅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