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文史哲》杂志创刊70周年回顾

值《文史哲》杂志创刊70周年之际,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给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界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和努力目标:“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地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

《文史哲》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山东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它创刊于1951年5月1日,几与共和国同步诞生,成为新中国第一家高校文科学报。梳理与总结《文史哲》七十载的办刊历程,它的风格或者说是特色,主要表现于如下几个方面:学者办刊,编学互长;延揽大学者,扶植小人物;倡导新方法,研究新学术;关注学界动向、引领学术潮流;立足本土话语,放眼世界文明。

创刊不久,《文史哲》即已迈出国门,成为国际汉学界了解中国古典研究的重要窗口。1955年,山东大学代表国家向英国、日本、苏联和越南等国的国家图书馆赠送《文史哲》杂志。而今,《文史哲》已经发行至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著名大学图书馆大都订阅、收藏《文史哲》,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日本汉学泰斗池田知久曾说:“《文史哲》这份学术杂志在二十世纪对海外从事汉学研究的学者和青年学生而言是憧憬的对象、指路的明灯。”美国著名汉学家康达维也认为《文史哲》“是世界最好的中国研究期刊之一”。

创刊70年来,《文史哲》始终如一地坚持“学术为本,质量立刊”的准则,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厚重办刊之路,不仅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赞誉,也获得了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多方肯定,几乎囊括了所有期刊出版类的重要奖项和荣誉。尤其是在2011年,《文史哲》荣膺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首次设立的“期刊奖”,是中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首家入选此奖的期刊,这一殊荣确定了《文史哲》在学界和学报界的特殊地位。此外,《文史哲》还是首批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2003年)的期刊、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重点资助期刊(2012年),荣获首届“国家期刊奖”(1999年)、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2年)、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5年)及“国家期刊方阵双奖期刊”“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新中国60年最有影响力期刊”、全国“百强报刊”(2013、2015、2017)等称号。2019年,入选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精品期刊展”、中国历史研究院“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史学成就展”;入选“2019中国人文大众数字阅读影响力期刊TOP100”(海外排行榜)。

现将《文史哲》创刊70年来对于共和国人文学术的繁荣与发展所做的主要工作综述如下:

一、传统学术向共和国学术转轨的积极推动者

《文史哲》自创刊起,即致力于发表宣传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和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人文学术的文章,并有意识地在一系列重要问题上引导学术争鸣。它在传播新意识形态和新的研究方法方面,无疑走在了学术界的前列。其中最具规模的是对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解说文章。《文史哲》连载了山东大学校长华岗在本校“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学习会上的一系列报告,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力量,带动了全国高校和知识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文史哲》还译载了不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始文献,推动了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激发了有关问题的讨论。

创刊伊始的《文史哲》杂志成为传统学术向共和国学术转变的积极推动者。20世纪50年代,我国史学界有“五朵金花”之说(五场重大论战),其中有三朵即“中国古史分期论战”“中国农民战争史论战”和“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论战”是在《文史哲》绽放的,是由《文史哲》发起和推动展开的。这些重大历史问题的讨论既关系到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更关系到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来解释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涉及历史研究方法论的全面更新,所以引发人文学界的广泛瞩目。而著名的“《红楼梦》讨论”,更是20世纪50年代《文史哲》所引发的众多论战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次。

1954年3月,“红学”权威俞平伯在《新建设》杂志发表了《红楼梦简论》。刚刚从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李希凡、蓝翎合写了《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从马克思主义出发对俞平伯的文章进行了批评。稿件几经周折后投寄给《文史哲》,得到以“扶植新人”为办刊理念的《文史哲》编辑部的大力支持。文章发表后随即受到长期阅读《文史哲》杂志的毛泽东同志的关注和赞赏。由此展开的《红楼梦》研究问题大讨论,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红楼梦》的新开端。

二、研究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行者

1961年8月1日,停刊两年的《文史哲》复刊,由月刊改为双月刊。此次复刊至1966年“文革”前再次停刊,总计出版28期,其间刊发了关于“文学遗产的继承”“文心雕龙的研究”“孔子的研究”“中国古代商业手工业的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家和哲学思想”等一批有影响的专论。其中,以1962年在山东济南首次召开的全国性孔子讨论会为契机刊发的二十余篇关于孔子研究的文章影响最大,代表了这一时期客观研究和评价儒家思想的学术高峰。

改革开放以后,《文史哲》继承前人基业,坚持走“专家办刊”之路。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史哲》察觉到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脉动,顺应和引导了重新评估传统文化的潮流。1978年第6期刊载周振甫的《孔子论礼》,是当时较早公开发表的为孔子思想翻案的文章。1984年第1期刊登的“文化史研究笔谈”,是20世纪80年代思想文化界“文化热”的肇端。从1986年第6期开始,《文史哲》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讨论”专栏,继续推动“文化热”向纵深发展。1994年,《文史哲》第3期新设“国学新论”专栏,呼应了当时日渐兴起的“国学热”。此后,在1998年第3期又组织发起“儒学是否宗教”笔谈,延请张岱年、季羡林、蔡尚思等学者参与讨论。这些工作的落脚点,都是希望引领对中国文化的重新评价和深入研究,以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助推者

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史哲》杂志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专门设立“文明互鉴与中国道路”“中国社会形态问题”“疑古与释古”等专栏,刊发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具有创新性和标识性的本土理论贡献和研究创获。自2008年起,《文史哲》编辑部又主办一系列以小规模、高层次、大动作为特点的“《文史哲》杂志人文高端论坛”,分别围绕“中国文论遗产的继承与重构”“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范式转换”“中国社会形态问题”“中国人文研究的再出发”等主题展开讨论,旨在推进文史哲领域重大学术问题的解决。通过开设“重估儒学价值”“儒学与自由主义的对话”“贤能政治的可行性及其限度”等专题栏目,致力于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继承、弘扬与创造性转化,成为刊发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成果的重要园地和代表性期刊。

所有这些议题都围绕着一个焦点,即如何从学理上发现并阐述“真实的中国”,如何锻造尊重本土经验的理论模型,最终要回答的,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特质和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问题。

2018年6月15日,在习近平总书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两周年之际,《文史哲》编辑部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联合主办“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专题研讨会”。会议围绕如何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构建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等展开热烈讨论。这次座谈的部分成果以“‘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笔谈”为题,连载于《文史哲》2019年第1、2期。开设于2020年的“道德、理念与制度”专题栏目及其热烈研讨,即是从哲学思想领域,对于“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重大话题的深度延展。

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文史哲》杂志的成长与发展轨迹,从人文学术史角度映射着共和国的辉煌历程,其一以贯之的使命,就是通过对于古典人文学术的研究,着力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构建哲学社会科学本土话语体系,为当今所用,为后世续航。在《文史哲》历经七十年峥嵘岁月回眸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及其丰富的精神内涵,不仅为《文史哲》杂志,更为人文社科期刊界和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界,提供了续航的强劲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立意高远,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一份杂志的范围,带有很强的普遍性,为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未来如何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哲学社会科学基本的研究力量必须进一步向研究中国问题集中,向研究中国道路集中,向研究中国经验集中,向研究中华文明集中。

七十年满载荣光,七十年砥砺前行。《文史哲》杂志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精神为根本遵循,立足国情、面向世界,提升质量、超越一流,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人文学术期刊的发展道路,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


原标题:传播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文史哲》杂志创刊70周年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