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4月19日来到清华大学考察,在参观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特别展时,多次提到一个有温度的字眼——“美”。
习近平总书记说:“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
美来自于哪里?来自于深厚博大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来自于中华文化孕育在960万平方公里、5000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史和56个民族的团结创造中,来自于它所创造的非凡业绩、所塑造的不朽精神。我曾将中华美学精神总结为八个方面:一是儒道互补的文化结构,二是澄怀味象的生命体验,三是仰观俯察的观照方式,四是妙悟自然的欣赏特征,五是虚实相生的创作法则,六是境生象外的审美生成,七是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八是高明中和的最高理想。
美来自于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当代文化。当我们回眸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和领悟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爬雪山过草地的理想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百折不挠、顽强御敌的意志美;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宜将剩勇追穷寇”,夺取全国解放的精神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积极进取、建设家园的担当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意气风发、革故鼎新的创新美;进入新时代以来人民同心同德、追梦圆梦的自信美……在新时代,既有对自然美的欣赏,也有对人格境界道德美的追求,还有对中国历史进程中精神美的弘扬,更有对红色文化内涵理想美、信仰美的坚守。
美术是人类精神之产品,其发展轨迹正反映了新与旧、情与理、美与丑,以及保守与进步的交锋。艺术作品与时代精神互为印证,艺术以其形式表现精神,时代精神是宏观的、理性的,而恰恰是艺术家个性的外化过程。
这些美经由艺术家心手相运,转化为具有内在超越性的艺术形式,在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过程中体现美的心灵、美的思想、美的情感、美的形式,从而获得人类命运的共鸣。
近百年来,一代代艺术家从本体、形式、风格上呼唤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依凭写意审美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此写意审美的重要来源之一是书法。书法以文字为基础,以线条为表现形式,在形、意、神、韵方面与天地自然、社会实践以及时代审美密切关联,其中有道、有德、有法、有情,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所谓书画同源,说的是书法与绘画相辅相成,书法的写意精神也贯穿于绘画创作中。譬如黄宾虹柔中藏刚的回转之线、傅抱石虚灵飘洒的逸动之线、潘天寿“强其骨”的强劲之线,艺术大家们用线交织书画,立足中华文化精神展开艺术创造与创新。再以塑造先贤圣哲为例。相由心生。老子何相?老子上善若水、虚怀若谷的人生境界润物无声地化入民族精神。我创作的雕像《天人合一——老子》中,以中空造型和内镌《道德经》的创意隐喻精神空间的宏大,把抽象的精神境界转化为全人类都听得懂的“世界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美术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这揭示了中国美术工作发展的实质,要将世界优秀美术成果为我所用,服务于人民。回顾党领导下的文艺发展,延安时期的木刻版画就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为经典。以古元、彦涵、力群、江丰等为代表的画家们,熟悉和了解百姓的生活与愿望,深入传统,学习汉代画像石和民间年画,借鉴珂勒惠支、梅斐尔德、麦绥莱勒等外国画家的技法,探索民族化创作风格,创作出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不仅版画,新中国成立以来,其他美术形式的精彩作品也层出不穷,如董希文的《千年土地翻了身》、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靳尚谊的《塔吉克新娘》、詹建俊的《潮》等。进入新时代,各类美术创作工程表现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奋进历程,涌现出大批优秀中青年艺术家和优秀作品。
在今天的城市建设、文化建设中,要将美的因素、美的形式、美的创造思维以及创造成果融入到工业造型、城市规划、日用品制造等诸多方面,将美的法则贯穿于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增强文化自信,以美为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美术的力量,在于让中国变得更“美”,让世界变得“美美与共”。
中国美术馆是国家美术的殿堂,是化育大众的美的平台,是国际文化交流的窗口。在美术馆发展的60周年历程中,观众与作品、艺术家与美术馆人,以及社会与美术馆之间所发生的关系,皆围绕着美而展开。
——“美在新时代”中国美术馆藏精品展展出时,数九寒冬,从学龄前儿童到七八十岁的老人,排长队来看展,让美融入精神文化生活。
——“美美与共”国际美术作品展,从馆藏61个国家3500件作品中遴选出224件精品,以美凝聚了世界艺术家,成为以艺术经典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好诠释。
——“美在生活”全国写生艺术展,以300多位艺术家500多件作品,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美术家深入生活的崭新面貌。
——“美在河山”中国美术馆藏风景题材作品展,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传统美学思想,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以美言志,赞美时代。
——“以美扶智”大型美展,以美术作品反映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脱贫致富取得的新成果。
——“美在耕耘”新年大展,用美术作品铺陈了一代代耕耘者的生命底色,成为“三牛”精神最生动的阐释。
……
一个“美”字,包罗万象,美在内容,美在形式,美在心灵,美在与时代同行。
不仅如此,中国美术馆有着12万件藏品,“典藏活化”系列展将沉睡于库房之宝为人民所享,与世界同仁共美;“大师讲大美”系列公共教育活动中,杨振宁、余秋雨等名家领衔,以美涤荡心灵、开拓视野,迸发出思辨的光彩;“为新时代人物塑像”以艺术创作与公共教育相融合的鲜活方式,凝固英雄与楷模最美的形象;深入考察西部多地优秀美术作品,以美脱贫,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共建“美育基地”,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
美的生命力在于跨越时空,启迪心灵。对世界而言,让彼此之美充分展现相互交融,也将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包容、和而不同的未来。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美术馆持续保持与国际社会的联系。欧洲许多国家艺术机构的负责人来信表示,我们同在人类的一叶扁舟之上,所以必须团结一致,对付我们共同的敌人——新冠病毒。
这充分说明,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间贵在交流,而作为表现人类精神、情感、理想、信念,以及审美价值观的艺术,则往往是沟通心灵的桥梁。
2018年5月5日,由中国政府赠送的5.5米高的雕塑《马克思》立于德国马克思故乡,得到全世界的关注。作品以从容迈步的思想家的形象,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故事。
2019年5月4日,大型雕塑《百年丰碑》立于法国蒙达尔纪邓小平广场,它以表现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讲述了一百年前中国青年旅法勤工俭学的故事。许多欧洲民众表示,正是通过这尊雕塑才了解了当年一批立志改造世界的中国青年曾在这里寻求真理。在欧洲国家的公共广场永久矗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铜像并不容易。当时,法国的政要和艺术大师都到场参加揭幕仪式,全场奏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说明讲中国故事要切题,也说明艺术力量的背后是国家实力的支撑。
2020年1月17日,意大利达·芬奇博物馆立起一组大型雕塑《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该雕塑表现达·芬奇与齐白石两位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艺术家相视相望、彼此倾听的场景。东西方文化于此对话,象征着人类文明情感的交流。作品揭幕时,全场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意大利国歌,传递出当今世界对文化共融、艺术共创、人心共通的需求与呼唤……
习近平总书记曾诗意地提出:“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
期待中国美术为人类文化作出新的贡献。
原标题:美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