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同(1905—1998年),字文藻,又名宜禄,江西东乡人(今江西抚州市东乡区),曾任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陕西省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也是书法大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在激情燃烧的岁月,舒同一面叱咤于革命的舞台,一面醉心于书法的世界,开创了独具风格的“舒体”,成为了革命家里的书法名家、书法界的红色传奇。他被毛泽东称为“马背书法家”“党内一支笔”;江泽民赞其是“长征过来人,书坛谱新章”;书法大师启功誉其为“千秋翰墨一舒同”。
他书写了革命的传奇。19世纪的中国,波澜壮阔、风起云涌,一批批仁人志士,为民族谋独立、为国家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而走上革命的道路。他们以生命书写时代变革,成为了百年舞台上灿烂的星辰,舒同就是其中一颗。15岁时,他在家乡与同学成立“金兰同学社”,开始传播新思想、新文化。16岁时,他考入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抚州),并与李井泉一道,发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在大革命时期,他创建中共江西东乡县支部,并任支部书记。后来,他参加红军,跟随着中国革命的步伐东征西战,经历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等斗争。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了山东省委第一书记、陕西省委书记等多个领导职务,为国家的建设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将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笔耕不辍,撰写了数百万字的社论、文章和文件,如《论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中政治工作的基本特点》等,就是由舒同起草,报经毛泽东阅批,然后“转发全军,照此执行”。
他书写了艺术的传奇。革命需要理想与激情,书法同样需要理想与激情,一个内心平庸的人,怎么能追求到艺术崇高的境界?舒同幼时就有书写天赋,因为家贫,没有好笔好墨好纸,就以笋衣为笔、用染坊废水在芭蕉叶上习字。9岁那年,他为乡人书写的“杖国延年”四个大字,为其赢得了“神童”的美名。在长征这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舒同没有纸笔,就捡树枝在地上练字,骑马时,他也经常用手指头在裤腿上划拉。每到驻地也不休息,而是提上一个小桶、拿上刷子,到路边墙上去刷写标语口号,宣传革命的主张,鼓舞红军的士气,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正是这种对意志和毅力的磨练,使得他的书法“融百家之长,创自家风格”。正像舒同自己所说,舒体可称为“七分半书”,七分是指在结构上楷、行、隶、草、篆各取一分,风格上颜、柳各取一分,另取何绍基半分,成为取各家之长又自成一家的书法。他的行笔沉稳含蓄、内力深厚、雍容大方,突出代表作是1965年创作书写的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七律·冬云》等。
他书写了人生的传奇。书法是有灵魂的,它体现着作者的知识面貌、文化修养和道德境界。舒同的书法之所以受得世人的尊崇,还在于他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质朴的人生追求。他曾说过:“尽管我受尽了各种折磨和痛苦,毕竟还没有像死去的战友烈士那样流血牺牲,而是活到了今天,我还有何求呢?要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高尚品德,做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晚年,他老而弥坚,致力于将中国的书法事业发扬光大,在75岁高龄时,还率领中国书法家代表团两次成功访问日本。20世纪80年代,他对书法界的一些丑陋现象——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求奇求怪、标新立异进行了批评,告诫大家:“要重视对书法理论的研究,许多从事书法工作者,只注重实践,重视临摹和技法上的创新,却忽视了对书法理论的研究和文学艺术的修养”。1983年9月,舒同给中央顾问委员会写了一份《关于中国书法家协会工作情况和建议》,提出要在中国书法界树正气,培养良好的文风、书风、学风。
斯人已远去,文字留千古。书法,是舒同一生精神的结晶,他用革命的理想与激情去浇灌它,用生命的灵性和毅力去丰富它,用一生的才情和修养去滋润它,成就了“舒体”的飘洒圆秀、弯弓盘马、沉雄峭拔,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被报纸、杂志编辑广泛应用,成就了中华书法史上一个新的传奇。
原标题:书法大家舒同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