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之溪

一条楼塔溪,泱泱千年情。

东晋名士许询在萧山居住一段时间后,一路往南。他到达楼塔(古称仙岩)时,环顾四周,风光旖旎,山幽涧碧,松竹修茂,四季翠绿,不禁惊叹“这才是我苦苦寻找的地方”,便在风景秀丽的仙岩山隐居下来,从此再也没离开。传说,许询后来在此羽化成仙。

许询的决定代表了东晋个性文人的不二选择,他们崇尚个性,放浪形骸,纵情山水,风骨清高。许询无疑是响当当的人物,他的名气太大,大到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引人注目,所以他归隐仙岩这一消息很快就被人知晓了,于是便形成了一个奇特的“仙岩文化现象”,仰慕许询才学的各路文人骚客蜂拥而至。他们几乎都是沿着同一路线而来,那就是逆溪水而上至仙岩山。

仙岩因许询留下了最初的文化源头,也给蜿蜒的楼塔溪注入了文化力量。许询这个人实在不简单,他散尽家财,建造寺庙;历史上有名的王羲之、谢安、支遁等众多名流与其均有来往,或清茶一杯,土菜二三,畅谈书法艺术、社会风尚;或水酒一杯,谈及山水诗作,共悟天地之道。许询结交的朋友大都不同凡响,很多文人以与许询结交为荣,甚至连当时的简文帝也赶来与许询交流诗文。他还应邀参加著名的兰亭盛会。许询之名,实至名归。

仙岩山下的山野之溪——后名楼塔溪见证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从附近山涧峡谷发源的溪流,穿过岩石缝隙,穿过树林,穿过田野,穿过土坎,沿着楼塔镇绕了十几个弯,在楼塔集镇上形成宽大的溪流。之后,一路流淌,成为永兴河的源头之一,汇入浦阳江,最终流入钱塘江,流入汪洋大海。这溪中的每一滴水,都自带千年的文化因子;这溪中的每一朵浪花,都泛着文人的风骨;这溪中的每一块石头,都铭刻着时间的记忆。

因为许询,仙岩山成为当时的名山。这道风景就像历史与文化的一次邂逅。这些文人们,淡泊名利,志高气扬,不在乎官位,不在乎钱财,只在乎人生的自由洒脱,或仰天大笑,或悲歌一曲。他们聆听着仙岩山下的溪水流淌之声,应和着山里的风声。在朝夕之间,晨露晚霞,僧寺钟声,奏响人生的得意华章。许询好像活在仙境,并非人间。这样的景象在许询离世多年之后,依旧如故。溪水潺潺,人来客往,静寂古镇因此而变得热闹起来。其时的楼塔溪水清鱼欢,是山民们获取生活来源的有功之溪。他们依山建造居所,依水获取生存空间。一条楼塔溪,滋养了两岸的人民。

东晋许询走了。唐朝诗人王勃怀着一颗崇敬之心,专程来到仙岩山探访许询的踪迹。这是一次精神朝圣,许询的做派与风骨、许询的放浪与豁达、许询的无畏与修行都深深镌刻在王勃的心里。王勃行走在仙岩山附近,来来回回,看山、品茗、濯足、吹风,他仿佛要把许询在这儿经历的一切用最短的时间进行一次复制。山山水水,无比灵秀。在一个早晨,太阳初升,万物苏醒,王勃望着仙岩山,听着溪水流淌之声。不远处,炊烟袅袅,农人晨起劳作,僧人开始准备一天的早课……他极为感慨,于是创作了一首诗:

巍巍怪石立溪滨,曾隐征君下钓纶。东有祠堂西有寺,清风岩下百花春。

按诗中描绘的风光与场景,其时的仙岩山附近应是十分兴旺,有祠堂、寺庙。溪,即楼塔溪;寺,便是声名显赫的重兴寺了。此寺也是许询所建,当时与杭州灵隐寺齐名,建造年份早于国清寺等诸多名寺,在中国古寺群里有重大影响和重要地位。仙岩之地,有名山、名寺、名人,也有一条名溪。

王勃是身体力行者,他用诗作向许询表达敬仰之意。孟浩然、温庭筠等诗人也到过仙岩山,他们仰望仙岩山,饮着“灵之溪水”,如同与许询当面交流。唐代诗人李白、杜甫、李商隐、骆宾王等众多诗人均用诗篇表达对许询的敬仰。一个古人,一个归隐于乡野的许询,竟然牵动这么多诗人的心。仙岩之行,犹如浙东唐诗之路上一条不引人注意的分支,静悄悄地诞生,静悄悄地进行,静悄悄地传承。或许,山水相依,仙岩山的秀丽与峭壁,楼塔溪的清澈与奔流,正好是诗人们心目中的精神家园,而许询则是这个精神家园的主人。

唐朝末年,黄巢曾带领军队到达仙岩山附近,留下了关于力量与生命的传说。传说中,杀人如麻的他被山脚草棚内做汤团的老妇人感化,从此善待百姓,深得民心。后来,为报答老妇人的开导点化之恩,黄巢派人在仙岩山脚下修建了一座汤团庙。这个故事里的老妇人,用自己做汤团的娴熟手艺,向黄巢展现了智慧,并教育黄巢,乱世杀人易、救人难。上善若水,当这个老妇人从溪里取水煮汤团时,这溪水是不是也在萌生善意?为天下苍生而悲之溪,让黄巢锋利的刀子变得厚钝起来,让他那颗疯狂的心开始有了着落。

五代十国吴越国国王钱镠曾是赫赫有名的战将。在洲口山麓,钱镠见洲口溪如龙之蟠,仙岩山如虎之踞,且地扼两浙要冲,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便想在此筑城设州。“继以地类沙积,恐不堪万年基”,便在洲口山石壁上以斧验石,连劈了十八斧头,发现岩石脆软,就放弃设州打算,而决定在黄岭设军镇守,并令外甥楼晋驻守。楼晋守黄岭后,见洲口溪沿岸山明水秀,有田可耕,有薪可樵,就在洲口溪南的沙丘上肇基发族,形成村落,发展成集镇,名为楼家塔(塔是土丘的意思),简称楼塔。世事多变。楼晋的这一留恋成就了楼姓人的兴起。

洲口溪也即楼塔溪。到了明代,楼塔人楼英沿着楼塔溪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他成为明朝的御医,一生行医,成就大名。年老之时,楼英回到故乡,寓居于楼塔溪畔。医者仁心,他的妙手回春挽救了许多人的性命,成为百姓心目中的“神仙太公”。其所著《医学纲目》四十卷,对于李时珍撰著《本草纲目》有着很大的借鉴和启发意义,至今还对老百姓的健康起到重要的作用。他每个晚上伏案疾笔时,耳畔传来的溪水流动之声是最好的陪伴。他走出寓所,沿着溪岸踱步,这些不徐不疾的溪水如同无数根神经在他眼前呈现,他微微地伸出手指,仿佛搭住了溪水的脉搏。

除此之外,楼英还带来了宫廷音乐《细十番》。《细十番》的悠扬与生动,契合楼塔人的刚性,二者完美结合,因此传承至今。且《细十番》的传承与楼塔溪的终日流淌相依相偎,如同乐章的两个声部,也因此催生了楼塔一地的民间文化艺术,各种人才层出不穷,让楼塔成为萧山文化历史极为厚重之地。这也是许询归隐形成的仙岩文化的再次延续。当《细十番》的乐声响起,那些溪水是不是听到了故事的岁月咏叹调?当《细十番》的乐声飘荡在溪水的上空,那些溪水是不是被时代之风卷起,奔向苍穹?

百年历史的洲口桥是楼塔溪的另一种固化形态。洲口桥架于溪流之上,桥的一边是古镇,另一边是新集镇。英烈楼曼文当年就是从桥上走过,去了杭州,去了上海,一生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为中国革命的成功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如今,处于古镇核心位置的楼曼文纪念馆用史实告诉人们那一段烽火岁月。当楼曼文还是个小姑娘的时候,她也像别的孩子一样快乐地在溪水里奔跑,在溪水中捉鱼、捉虾。当她站在溪水中仰望天空时,是不是开始思考她未来的人生之路该怎么走?她小小的身躯里是不是开始萌发坚定的信念?

人的生命高不过群山,长不过溪水,很多记忆只有溪水知道,很多往事只有群山铭记。

楼塔溪的前世今生就像一曲歌谣,在历史的进程中历经千年风雨,有激昂,有低沉,有婉转,也有呜咽。而弹奏这首歌谣的人们则用勤劳与勇敢跨出了前进的脚步。萧山最南的千年古镇,用最踏实的步伐开始了一次变革。小城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让楼塔溪变得越来越美,越来越有韵味。

如今的楼塔溪已成为一道风景。晨光里,水面清澈如镜,那些鲜活的溪水像无数精灵般欢腾,向世人献上一曲浪漫之舞。在晨雾弥漫之日、目力所及之处,看到洲口桥的轮廓,也仿佛看到了众多的诗人从远处走来,他们穿越时空,边走边吟。

一条鲜活的溪,一条文脉传承之溪,一条底蕴深厚之溪。待雾散尽,楼塔溪就像一个独特且标准的文化符号镶刻在楼塔这块土地上。

(作者:俞梁波,系浙江省杭州市作协副主席)


原标题:文脉之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