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青春之歌”回声嘹亮——访电影表演艺术家谢芳

《青春之歌》,回响在几代中国人的青春记忆里。

1958年,小说《青春之歌》一经问世,立即成为畅销书,一年后图书销量突破130万册,至今销量超过500万册,先后被翻译成英、法、德等20多种文字。

1959年,电影《青春之歌》全国上映,多地影院观众爆满。在北京,有的影院24小时放映,有人饿着肚子也要通宵达旦排队买票。因为这部电影,抗战时期歌曲《五月的鲜花》再次流行全国。

时隔62年再忆过往,林道静的扮演者、如今已85岁的谢芳感慨说:“小说出版一年后,就拍成了上下两部电影,《青春之歌》是一个奇迹!”

《青春之歌》是谢芳的第一部大银幕作品。在电影中,她塑造了五四运动后成长起来的进步知识分子林道静,堪称当时中国电影史上独一无二的知识女性形象。她与电影《青春之歌》的故事始于24岁。

1959年,在武汉的歌剧演员谢芳接到去北京试镜的任务。此时,她在歌剧舞台已历练9年。“同每次接受新任务一样,我没有畏怯,既然是试镜头,就有试上和试不上两种可能。试上咱就演,试不上就回来演歌剧。”虽然心态坦然,但她对完成好任务的心情是迫切的。

两次试戏,第一次看演员的银幕形象,第二次考察表演能力。崔嵬导演选择剧情中的两场戏:一场是林道静与余永泽决裂之后,与王晓燕促膝谈心;另一场是林道静入狱后,在胡梦安的威逼利诱下,坚定不屈,拒绝自首。尤其第二场戏份很重,对角色要求也高。谢芳想,这是要看演员的“硬功夫”了。

谢芳知道,《青春之歌》的小说是成功的,将它搬上银幕是观众的瞩望。但当时的她并不了解,有关领导指示:“一定要用最好的胶片,把《青春之歌》拍好。”为寻找饰演林道静的最佳人选,导演崔嵬通过媒体报道,发动广大群众对林道静和其他角色的扮演者提出建议,甚至远在印尼的华侨也寄来了演员名单。影片能否和小说一样获得成功呢?被搬上银幕后,会更具魅力吗?方方面面的期待,给了影片主创团队巨大的压力,这压力也是动力。

“拍一部电影好比手心里捧着一窝水,自始至终要做到滴水不漏,才能使影片获得成功。”谢晋导演的这句话让谢芳认识到,电影《青春之歌》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编导者是重要因素。

用现在的话来说,电影《青春之歌》的主创堪称豪华阵容。电影编剧便是小说作者杨沫,崔嵬、陈怀皑为导演;秦怡饰演林红、于是之饰演余永泽、康泰饰演卢嘉川、于洋饰演江华;摄影聂晶曾拍摄《小兵张嘎》;作曲家瞿希贤作曲,指挥家李德伦指挥。

更重要的是,主创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杨沫几乎把所有的热情、思考和理想倾注于《青春之歌》的写作中,作品中就有她早年参加革命的影子,写的是一代人如何奋斗、如何在时代中成长、如何走向今天的觉醒。她在文章《林道静的道路》中写道:“把知识分子的出路问题,依照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表现出来。林道静——一个平凡的女孩子,尽管有缺点,尽管还很幼稚,但因为她的道路走对了,她的生命就会变得坚强,就会发出动人的光彩。”崔嵬参加过北平的学生运动和冀中的农民斗争,熟悉当时的历史情况,理解林道静的思想和斗争,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谢芳回忆,拍摄除夕之夜这一场时,学生们在白莉苹家中满腔悲愤地高歌《松花江上》,这一幕让在场的所有演员都哭了,导演哭得最为伤心。瞿希贤为《青春之歌》作曲时,重温自己同时也是林道静走过的道路,在音乐中引入《五月的鲜花》《救亡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等那一代青年所唱的“青春之歌”,表达崇高而美好的爱国之情。

谢芳所扮演的林道静,更是具有鲜明时代色彩的典型人物。崔嵬和陈怀皑曾说,确定电影以林道静命运为主要线索,情节选择和结构便围绕着这个关键人物进行。如此,电影中的余永泽、卢嘉川、江华,就是对应着林道静成长不同时期的标杆人物。反映“一二·九”运动的一幕是全片高潮。林道静、江华、王晓燕以及无数北大师生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和群众一起行进,气势雄浑,成为观众心中的经典镜头。拍摄那一天,清华、北大数千名青年学生和市民群众都参与了演出。林道静一手把住电车门,一手挥动着,高呼:“大家不要怕这白色恐怖,团结起来,同学们,冲啊!”谢芳说,台词是她自己设计的,也是她由衷的心声。

“如果说《青春之歌》是面对时代,《舞台姐妹》是面对社会,《早春二月》则是面对人生。”电影理论家钟惦棐曾这样评论谢芳主演的“青春三部曲”。《青春之歌》谱写了那个时代的青春之歌,上映后,观众来信如雪片一般飞来。但拍摄完毕就返回武汉的谢芳,是若干年后随团出访日本、看到街面上竖立着一人多高的林道静海报时,方才意识到角色如此深入人心。如今,在青年人喜爱的视频网站上,《青春之歌》依然不乏知音,“革命者的青春最有光彩”被网友顶上高赞评论。

“青春之歌”已经成为颇有象征意义的词汇。作家杨沫曾说:“青春应当是鲜红的,一个人只有把他的生命和时代、和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结合在一起,生命才有意义,才灿若星辰,才不虚度年华。”《青春之歌》启示着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将个人的价值与时代相连。

“一个时代重要的是靠青年人去创造,我希望更多年轻人拿出林道静的力量、青春的力量,努力创造新的时代!”这是谢芳的心愿,也是《青春之歌》的呼唤。(记者任姗姗 杨雪梅)


原标题:我们的“青春之歌”回声嘹亮——访电影表演艺术家谢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