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院里的民警“巴郎”

傍晚的新疆轮台县群巴克镇敬老院里,传来欢快的歌舞声。一群年纪不同却穿着同样制服的民警,正为敬老院里的老人表演节目。坐在一旁的老人们有的拍手,有的欢笑,一派欢乐祥和的场景。

一个节目演完,老人们纷纷招呼这些民警:“巴郎,巴郎,坐到我这边来。”

巴郎是新疆维吾尔语,意思是“儿子”。再看这些民警,好像与老人们不是一个民族啊,怎么都成了老人们的“巴郎”呢?

这个故事还得从1998年说起。

那一年,新疆南疆铁路西延线开通,乌鲁木齐铁路公安局库尔勒公安处轮台站派出所青年民警朱礼刚在进村开展爱路护路宣传时,发现维吾尔族大妈阿依提汗无儿无女,体弱多病,大冬天还穿着一双露着脚指头的塑料凉鞋。回到单位,他把这个情况向党支部作了汇报,大家一致决定设立扶贫基金,把大妈作为派出所长期帮扶对象,进行帮扶。

几天后,大妈家的小院里就经常出现穿着警服的民警。他们开垦出小院的一片土地,种上了蔬菜;又在小院里盖起养殖棚,养了两只小羊;在小院里栽上了树苗,新砌了院墙。就连原来快散架的凳子,也被手巧的业余“工匠”修好了。望着干净整洁的家,阿依提汗大妈激动地直夸“巴郎”好。从此后,这些穿警服的人就成了大妈的“巴郎”。

时间无痕,爱心有痕。几年后,当大妈年龄更大,生活更艰难时,这些“巴郎”主动与地方政府沟通,将大妈送到了群巴克乡敬老院生活。民警们见到的老人更多了,而这些老人对他们的到来也是天天想、夜夜想。派出所党支部再次作出决定:将敬老院里的8位老人作为自己的帮扶对象。他们正式成为老人们的“巴郎”了。

老人们想“巴郎”,“巴郎”们心里更牵挂着老人。只要休息,民警们就会来到敬老院看望老人。老人们一星期看不到“巴郎”,就跑到院长再乃普身边询问:“孩子们怎么样了?是不是工作太忙了?我想他们了。”

22年里,敬老院欢聚的场景没有停过,派出所的民警却换了一批又一批,可给老人们当“巴郎”的民警越来越多。当年的小伙子早已调往别处成家变成了父亲,可这份亲情却被保留下来,并在岁月的积淀中如陈年的老酒般愈加浓郁。

如今,最年轻的“巴郎”23岁,最年长的“巴郎”已经60岁了,但看到老人仍然亲切无比。他们帮助敬老院修缮房屋院落,为老人送去粮食、棉被和衣物……光为老人们理发,就用坏了6个理发推子。

2021年元旦前,这群“巴郎”又商量着怎么为老人们安排一个欢乐的节日活动。趁着休息日,大家排练了几个小节目来到敬老院,与老人们一起欢度新年。这就有了本文开头的那幕情景。

22年的时光,延续不断的是轮台站派出所全体干部民警的爱民初心,秉承的是“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宗旨。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浇灌着警民团结之花,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巴郎”的深情,陪伴着老人们度过每一天……


原标题:敬老院里的民警“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