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的美丽事业

这是哪里啊?是天上人间,还是奇幻仙境?

晚霞映照的海面上,波光粼粼、宁静安详,一排排竹木搭建的渔屋整整齐齐,犹如八卦阵一般;几条升起风帆的小船从中悠然穿过,恰似翅膀上背着暮色回巢的归雁;远方矗立着几座小岛沐浴着落日的余晖,在海天的背景上留下了一道道朦胧而美丽的剪影……

此情此景,不由得让人联想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句:“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确实,这绮丽动人的景色还真是来自“九霄云外”。不过与神仙玉帝无关,而是2012年6月29日10时,我们的神舟九号飞船胜利返回,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带上太空的摄影图片——《霞浦风光》。这张展现中华大好河山的风景照片迅即传向全世界。福建霞浦,这个华夏大地的海滨县域也就更为世人所知了。

然而,真正把美丽的霞浦发射到天外的“推手”,是一位名叫郑德雄的霞浦人。他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福建宁德市文联副主席、霞浦县摄影家协会主席。可以说,在他和朋友们发现并大力推介家乡的美景之前,霞浦还只是闽东海边的一个普通贫困县,海阔滩多,风雨无常,连家船民蜷缩在小船上四处漂泊……

直到有一天,郑德雄和他那些喜欢摄影的朋友来了,“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景色,通过照相机的镜头传遍天下,达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效果。由此,人们认识到了这里的自然之美,其独特的滩涂及海岸线,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摄影师和游客。国内外摄影界赞誉它为“中国最美丽的滩涂”,随之带动了一批新兴产业,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文化扶贫之路。

霞浦,这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霞,朝阳或夕照的景观,浦,江河流水入海的地方,合称即为朝霞或晚霞的栖居地。嗬,一派诗情画意,令人心向往之!可是多年以来,这里并不像其名字那样美好。

它地处福建省东北部,台湾海峡西北岸,隶属于宁德地区。按说,这里山海资源十分丰富,适合养殖紫菜、海带、大黄鱼等海产品。生活应该不差。但由于种种原因,老百姓无论是山民还是船民,曾经长期在温饱线上徘徊。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习近平同志担任了宁德地委书记,提倡“弱鸟先飞”意识、“滴水穿石”精神,带领人民群众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大打摆脱贫困之战。霞浦人吃穿没有问题了,可那独具特色的山光海景,远没有被人们认识到……

此时,霞浦出了个郑德雄,有意无意间闯出了一条新路。

他的家乡长春镇大京村,就是福建省霞浦县东南沿海的一个小渔村。这里有一片迷人的大京海滩,沙子雪白雪白的,吸收了阳光的热量,踏上去温而不烫。沿着斜坡慢慢往下走,沙子渐渐潮润,沙地也就坚实起来。

小时候,郑德雄放了学之后,时常跑到这里与小伙伴们戏水玩沙,赶海,听涛声拍岸,看潮涨潮落,对家乡的海充满了热爱。尤其是夕阳西下的黄昏,晚霞把海面染成了金黄色,远方归航的渔船轻轻驶来,宛如飘摇在亮晶晶的镜子里,使小德雄迷恋不已。长大之后,郑德雄爱上了摄影拍照片,跑到霞浦县城里从事商业摄影。2002年,他在一些摄影大赛上见到有海滨风光的影像作品,怦然心动:霞浦的海滩别具特色,也可以拍照参加比赛啊!

想到这儿,他兴奋地跳了起来,约上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汤大为、郑忠夫、夏林海,找时间就出去转转,拍摄家乡的风景。他们沿着海岸线徒步行走,翻越一块块礁崖,寻找角度极佳的摄影取景点。有一次,郑德雄看到一块峭壁位置不错,便想跳上去拍照,不料脚下一滑摔了下去。

“德雄!德雄!”

同伴们一阵惊呼,胆小的还闭上了眼睛。可不一会儿,山崖下传来了回音:“我在这儿呢,没事……”原来,下边是一片松软的沙滩,郑德雄掉到上边并无大碍,只是滚落过程中擦破了点皮。手中的相机还紧紧抱在怀里没有“受伤”,他爬起来拍拍身上的沙子,又寻找起取景点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如此漫山遍野扫雷式的寻觅,郑德雄他们把霞浦可以拍到滩涂风光的地点摸个遍,也拍出了许多独树一帜、风景绝美的好片子。其中,有些让人眼睛一亮:蓝色的海水,金色的沙滩,种海带的竹竿依序林立,满载的渔船停泊在静静的港湾,赶海人背着沉甸甸的鱼篓走在金色沙滩上……

作品发表后引起了摄影界的喜爱和关注。2004年度《大众摄影》杂志评选郑德雄为“十佳优秀摄影师”,摄影交流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了。

美的感召力是巨大的。正在扶贫开发、乡村振兴路上奋力前行的霞浦县委、县政府,从中敏感地意识到了“滩涂摄影”,具有打造成国际性旅游品牌的底子,做好了可以成为文化扶贫、旅游兴业的创新项目。于是,他们毅然投资100万,与《中国摄影》《大众摄影》杂志社联合举办了《霞浦:我心中的那片海》摄影艺术大赛,效果极佳,全国各地及海外近万人参赛,一举将霞浦滩涂摄影推上了国际舞台。

用好山海资源,打响文化旅游品牌。霞浦县尝到了甜头,更加积极推进。此后每年都举办国际摄影大赛和摄影文化旅游周活动,组织策划以畲族风情、美丽乡村和传统村落、海洋滩涂等为内容的“全民随手拍”手机摄影大赛,实现文旅搭台经济唱戏、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目标……

霞浦影像火了,霞浦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据不完全统计,从2010年开始,前来霞浦滩涂采风、创作的摄影爱好者和观光游客,年均约达到了20万人次。霞浦变身为全世界摄影师云集的“最美”之地,每到节假日等拍摄旺季,不少摄影点挤得连三角架都放不下。

往日默默无闻的小县城,如今遍地旅馆民宿,福宁大道、东吾路、长溪路等城区新路段,酒店一家挨一家,最密地段几十米距离内就有十来家。许多酒店还挂起“摄影创作基地”的牌子,一到节假日,酒店客满,有些游客只好在车上过夜。

霞浦滩涂摄影声名鹊起,还催生出“导摄”这一新的职业——即当地人特别是渔民熟悉环境,为滩涂摄影接待服务的商业化模式。他们主要提供机场和车站间的接送、餐饮住宿、往返摄影基地交通,以及摄影辅导等“一条龙”服务。许多村民就此吃上了“摄影旅游饭”。

王建设,就是这样一名业务娴熟的导摄人。

2018年国庆节期间,凌晨四点半不到,天还没有亮出鱼肚白,王建设就在霞浦县一家酒店楼下,坐在车里等待约好的客人了。不到十分钟,一些带着三脚架、端着“长枪短炮”照相机的人员集合完毕,在他的带领下奔向海滨景点。

“坐好了,咱们走!”

接上客人,王建设熟练地打着方向盘,朝郊区公路上奔驰。

这天,他的商务车里坐了五位摄影“发烧友”,都是从网上了解到霞浦滩涂,趁着国庆几天小长假,特地坐飞机再转动车,来到这里拍照的。

“怎么样?师傅,现在去能有个好位置吧?”有人问道。

“还行!霞浦玩摄影的人多。都是这个点出发,去抢好位置拍照呢!”

土生土长的霞浦三沙人王建设,出生在一户渔民家里,祖祖辈辈风里浪里讨生活。虽说温饱早已解决,可也没有多余的钱供他读书,上完初中就辍学了,跟着长辈出海捕鱼捞虾。王建设从电视上画报上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不愿意复制老辈人的生活,跑到县城打工,后来又学会了开车,成了一名出租车司机,过上了与村里人不一样的日子。

后来,他发现村头村尾高坡上海滩上来了一群群外地人,有的胸前挂着照相机,有的肩上扛着铁架子,还有的戴着遮阳帽、支着太阳伞,举着手中的“家伙儿”眯眼瞄着前方。一打听,原来本村周边都开发了摄影点,过去见惯的海滩渔船成了“宝贝”,村民们纷纷去当引路者、开饭店办民宿,忙着挣钱呢!

王建设是个脑瓜灵活的人,回到县城出租屋,换了身衣服四处打听:如今的霞浦不一样了,全国的风光摄影基地,许多人吃上了摄影饭,形成了“导摄”这一行。他粗粗一合计,比开出租挣得多,还不那么辛苦劳累,心想,“嘿,家乡的海我熟啊!这样的事我能干!”

首先,他开车全县“踩点”。这可不是那种见钱眼红的“踩”,而是掌握特别火的几条线路,几大景点,熟悉早晨傍晚春花秋月的色彩变幻,到时候能为拍客们说出个“四五六”来。再说,王建设这几年跑出租,迎来送往去车站跑码头,懂得与人打交道,很快就成了小有名气的“王导摄”。

每逢节假日,他们这一行特别忙碌,就像出租车行话一样,有的“扫街”满城转,看到扛着摄影器材的,主动上去介绍情况揽活儿,说通了拉上就走。有的“包团”全套服务,从接站到住宿,再到陪同上摄影点:这儿拍朝霞,那里拍夕阳……一两天不歇脚,最后开车送站才算完。

瞧,霞浦已经形成了新的文化产业,不少村民群众扔掉了贫困帽子。风光摄影不仅带来了赏心悦目,也带来了财富和尊严。如果说,霞浦最初的崛起来自于摄影家的贡献,霞浦县委、县政府的快速反应能力也值得赞叹。他们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让霞浦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文化扶贫,不仅仅是霞浦摄影,在远离海边滩涂的偏远山村,还走出来了一支农民油画队,携带着画笔和笔下的山光海色、民风乡情走向了艺术的殿堂。

2018年11月16日,第二届中国(福州)世界遗产主题文化博览会,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其中,一块印着“宁德霞浦农民油画作品展”背景板的展位前,几十幅洋溢着浓厚乡土气息的油画,还有十几位正在现场作画的农民,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福州的嘉宾饶有兴趣地驻足观赏。在一位身材瘦削的农民画家停笔的间隙,大家与他攀谈起来:“这几幅都是你画的吗?你叫什么名字,学画多长时间了?”

“我叫詹庆生,学了有半年多了,平常务农,闲时就画画。”

“画得不错,绿水青山,让人看到了闽东的美。希望你再接再厉,不断提高啊!”周围响起一片掌声。

这个展区里的油画作品,全都出自霞浦县松岗街道下村、长沙村农民之手,内容多为山村常见的农具、村舍、山水、动物等,还有村民婚丧嫁娶春种秋收的场景,朴实的画风、自然的景色,令人顿生亲近之感。下村位于霞浦县城北部,位置偏僻,山高地少,村民多数靠林地或者外出打工为生,空心化严重。平时温饱还行,但精神生活匮乏。如何激发内生动力,提高乡村振兴热情,是下村驻村第一书记黄小红面临的难题。兄弟县市文创扶贫的做法,使颇有文艺素养的黄小红受到了启发。她与一些书画艺术家是好朋友,便想到绘画成本不高,见效较快,可以从这里入手试试……

时任松港街道党委书记的周文玲——别看名字容易误为女士,其实是一位敢于担当的男子汉,曾经当过“霞浦滩涂”摄影重镇三沙镇的镇长,十分重视文化事业。得知下村驻村第一书记黄小红的想法后,周文玲双手赞成,立即着手帮助促进。

长沙村是霞浦县库区移民重点村,经过多年努力,经济社会得到了全面发展,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经过协调,长沙村与下村结成了“互帮互学对子”。因下村地处高山,长沙村在海滨滩涂,他们形象地命名为“山海联动”。

2018年夏天,在黄小红、周文玲等人的联络下,福建省商盟公益基金会、省雕刻艺术家协会多名工作人员来到长沙、下村考察调研,并与两村签订了“文化脱贫工程”项目合作协议,以乡村文化建设助推农民脱贫。培训村民学习油画,便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万事开头难。培训的主要对象是留守村中的贫困、低保、残疾户及他们的子孙辈。项目是纯公益的,所需的学画材料和师资等费用,分别由福建省商盟公益基金会、福建省雕刻艺术家协会资助。起初村民犹如听“天方夜谭”似的,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们这拿锄头的手,怎么可能会画油画?”

“可以试试看嘛,学好了能卖钱呢!” 黄小红挨家挨户地动员。

不用出村去打工,还能学到画画本领,在家门口赚到钱,有些村民心动了。黄小红带着愿意学习的人们,参加了“山海联动·文化脱贫工程”启动仪式,开始了第一期培训班的学习。

仅仅几个月,这项活动就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效。不少人参加培训班着了迷,掌握了基本的技巧之后,好像一下子把心中隐藏多年的梦想唤醒了。每天做完了农活,他们就坐在画架前,画山、画水、画村庄,调动起过往的生活感受,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

身有残疾的村民詹庆生,变化更为明显。他平时干不了重活,无所事事,又爱喝酒,三天两头跑到小卖部赊酒喝,情绪消沉地混日子。一天,黄小红走进了那间四面透风的房子,与詹庆生交谈:“老詹哥,不能再这样过了,你得专心做些事情。”

“唉,我能做什么呢?种田干不了,打工没人要,也就是喝点小酒,倒头睡觉吧!”

“你身体不方便出不去,可以学画画啊,学好了在家安心画,卖出去有收入,日子慢慢就会好的。”黄小红苦口婆心。

“是吗?”詹庆生坐直了身子,“我从来没画过,能学会?画好了真有人要?”

“真的!只要用心学就行,到时候我们会来收的,城里有些人就喜欢农民画哩!”

良言一句三冬暖。曾经心灰意冷的詹庆生眼里闪过了一丝亮光。第二天,他走进了农民画培训班,接过老师发下来的画笔、颜料,坐在了画板前。学了一段时间,詹庆生深深爱上了画画:不用出大力气,凭借多年的生活底子“天马行空”地想象,就像做游戏一样。此后根本不用人催促,他按时上课,尽情涂抹,回到家也不歇着,继续学啊画啊!他把陪伴多年的酒瓶子扔了,一心一意投入到画板上。

当周文玲、黄小红他们组队参加福州文旅博览会时,惊喜地发现詹庆生已经画得有模有样了,当即决定,选派他作为一名“农民油画队”队员去福州现场画画。

在专家教授的指导下,热爱学习的村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作画风格,相继创作出一批高质量的作品。黄小红他们联系热心公益的企业家,前来参观认购画作。当过三沙镇长的周文玲与“霞浦摄影”的推动人郑德雄熟悉,想到他正在打造“摄影+旅游”产业,便打电话推介,立即得到了积极回应。

郑德雄在朋友圈发出消息,为“大霞浦”摄影基地服务的几十位民宿老板闻风而动,开着车就来到了长沙村下村的“山海联动·文化脱贫工程”画展室。现场看画,一下子认购了一大批。他们纷纷表示:这些农民画,富有闽东特色,挂在民宿房间里,既是高雅的文化作品,又宣传了家乡景观,还能帮助农民兄弟,真是一举数得啊!

两年多过去了,这个项目已开办了16期培训班,受训农民200多人,创作农民油画2000多幅,为贫困群众增收10万余元。由此,村民的心热了起来、手动了起来、脚迈了出去,绘画创作成为创造美好生活的一大推手。他们高兴地总结道:“放下锄头、拿起笔头、画出彩头、挣得票头、生活有盼头!”

(节选自长篇报告文学《山海闽东》)

(作者简介:许晨,山东德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原标题:霞浦的美丽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