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得益于朝廷对会通河的开凿与疏浚,山东临清成为南北水陆之要冲,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最终成长为全国闻名的商业大都会。研究临清的历史和风俗,歇马厅宫观便是一把开启过去与当下的钥匙。
山东临清歇马厅坐落在城东明代所开凿的会通河北岸,康熙十二年(1673年)《临清州志》记载此处为“岱宗驻节(泰山行宫),俗称歇马厅”。原宫观建筑结构整齐,布局紧凑,面朝东南方向的泰山而立,是一处平面呈纵长方形的宫观建筑群。沿其中轴线,自东南往西北方向依次为山门、白玉阁、八角亭、正殿、西阁楼。南北对称辅以便门、牌坊门、关帝殿、火池亭、廊房,共有三进院。在山门的两侧还辟有拱形卷门,庙会时三门洞开,人如潮涌。
道教宫观建筑大多依据阴阳五行学说而设,按照乾南、坤北之位,以子午线为中轴,讲究对称,坐南朝北。但歇马厅面朝泰山东南方向而立,反映出临清与泰山之间的密切关系。歇马厅源于泰山崇拜及东岳庙会,这是人所共知的。
因歇马厅奉祀的主神是碧霞元君,民间又习惯称之为“奶奶庙”或“娘娘庙”。碧霞元君,道教全称“天仙圣母碧霞元君”,民间传说她神通广大,能保佑农耕、经商、旅行、婚姻、治病等,尤其能使妇女生子、儿童无恙。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其祭祀、庙会即已遍及黄河上下、大江南北。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临清县志》记载此处“为碧霞元君巡行驻驾之所”,因而亦有“泰山行宫”或“行宫庙”之谓。山东临清市魏湾镇东魏村出土的民国九年(1920年)《奶奶庙捐资碑》较为详细地记载了行宫的来历。同时,由以上记载可知,歇马厅原为香客“烧信香”的地方。旧时,临清俗尚泰山进香,自农历二月初起至四月中止,待“回香”返程之日,亲友携酒出迎,自临清城东水关沿河十里,游船车马不绝于道,是谓“接顶”,而歇马厅又为接顶之地。
行宫的建立满足了地方民众的岁时致祭,当地至今还流传着“临清是碧霞元君娘家”的传说,碧霞祠就是因她回家省亲而建。碧霞元君本在泰山憩居,适时到各地巡游称为“出巡”,怎么讲是“回”临清呢?这还要从泰山女神法身祖庭说起。过去,在泰山修建碧霞祠的时候,没有碧霞元君的法身像。然而,建祠容易,请神难。碧霞元君“栖”于何处?其化身为何物?到哪里去请呢?道家信众集思广益后认为,帝为天而天倾西北,由此推断帝和其女应在泰山的西北方向,遂派真人按此方向寻觅。当时,建祠诸人中恰巧有一位临清籍工匠,荐曰:“临清运河旁有大香椿树一棵,树龄达千年,常有人当作树神供奉。”道家信众随即前往,果见树冠蔽天,树干三人不得合围。又因香椿木质宜于雕刻,且散发清醇之气,符合天仙玉女应具香艳之身的条件。该树遂被选中,成为最早被真金塑裹的碧霞元君之身。
每年农历三月三十,碧霞元君都要回临清娘家住上一个月的时间,当地及周边的老百姓都要赶到歇马厅,举行盛大的“接驾会”。庙会时,各地组织香会,选出会首,置办香烛祭品,结队而行赶会进香。会期一般持续整个四月,临清城内的其他宫观如慈航院、碧霞宫、娘娘庙等亦来此“迎驾”碧霞元君,然后各庙分别抬着木胎神像游街串巷。
歇马厅紧邻运河,交通四通八达,地域非常开阔,更兼道院中殿宇宽敞,祭神趋多,自然成为登临观瞻的好去处。上至达官贵人、名流缙绅,下至布衣百姓、女人稚子,摩肩接踵,万头攒动,热闹非凡。是时,全临清黄土垫道,净水泼街,酒肆挂彩灯,店铺布彩门,家户设供桌。庙会招徕附近几十个县的善男信女,打着朝山进香的小旗,涌进临清城市,到各庙烧香还愿,每日多达几万余人。
庙会期间,临清的土特产品、手工业产品销量剧增。竹业生产一年的竹篮、筐子等,在四月销售一空。线业、鞋业、衣帽、食品、酱菜等行业,当天卖货所得铜币当天数不完。各行业在四月庙会上的经营纯收入,足够全家一年的生活费用。接驾会承载着人们的信仰追求,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发挥着商业功能,满足了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庙会期间,全市商贾云集,各地特产、小吃琳琅满目。
歇马厅宫观历经明清两代重修与扩建,逐渐形成一个规模可观的古建筑群。2012年,经过全面维修,歇马厅面貌全新。借助历史文献记载以及运河文化专家考证,如今庙会期间,山东临清泰山行宫碧霞元君祠接驾仪式继承了传统古庙会的仪式。
(稿件原载于2020年11月18日《大众日报》12版)
原标题:《品读大运河》——临清庙会的“源”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