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一种美好的希望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的乡愁,“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是王维的乡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

很难说清“乡愁”这个词,更难形容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无论是余光中写到的“一枚小小的邮票,一湾浅浅的海峡”,还是席慕蓉刻画的“一支清远的笛,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这些有温度的文字把思乡的情怀表达出来,乡愁几乎是每一个人私密且真实的情感。

爷爷奶奶去世后,我就没回过农村老家,一晃得有十几年了。尽管儿时也仅仅是暑假、春节回去小住几日,但点滴生活却牢牢印记,正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在城市的高楼大厦关久了,我就时不时地会想起村口的那条河、坡上的那垄地、山上的那座庙、庄里的那院房,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

太原村在甘肃天水张家川县,没有村志、没有史料、没有遗址能证明这个太原和山西的太原有什么联系,一切都是传说或者是“老人说”,还有那句耳熟能详的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当地人更习惯称村名为“郭湾”,其实我也没弄太明白,家家姓张,为何不叫个“张湾”呢?

1982年的冬天,出生8个月的我就跟父母回老家过年,从那时起,我对过年的印象都是在农村的。央视在每年春节前夕都会报道“过年回家路”,离乡外出务工、求学,各行各业的人们背起行囊,形成“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徙”,堪称“全球罕见的人口流动”的春运。“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一语道出返乡过年的心情,同样,我的父母也是这种心情,80年代的交通可不像今天这样发达,火车没有直达,三百公里的山路一走一天,还要冒着班车坏在道上的风险,所以每当听妈妈讲起当年抱着我赶路的艰辛,我就庆幸自己生活在今天这个四通八达的时代。

不得不说,西北农村的年才叫过年,尽管条件有限,但家家户户都会把年过得有滋有味。进了腊月,所有活动都是围绕着过年进行的,扫房、赶集,蒸馍馍、炸油饼,大年三十上午贴对联、晚上祭祖,零点去庙里上香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初一早上,全村人挨家挨户拜年,孩子们从老奶奶的手里抢糖果,初二,把家里的牲口牵到场里遛一遛、跑一跑,初三,开始走亲戚,初四开始,各村各乡的社火、狮子、旱船则耍了起来。那几日,村里的锣鼓声、爆竹声持续不断。如今,农村过年虽然简化了很多过去的风俗、礼节,但热闹程度也是城市比不了的。

受地理、环境、交通等客观因素制约,再加上教育、观念落后,过去的家乡确实穷,真是“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没有电话,没有信号,电视只能收到一两个台,有时连用电都不能保证,商店里多数都是三无产品,最典型的就是千篇一律的饭桌,一碗长面,散饭搅团,土豆韭菜,再无其他。今天看来这些都是少油少盐的健康饮食,但在当时,确实因为条件所限。今天的餐桌和往日不同,一碗牛肉萝卜烩菜打开味蕾,摆个酒碟,划拳喝酒搞好气氛,最后上碗热腾腾的面条压轴,浇一勺用醋勾兑的汤水,家乡的“酸饭”就呈现在餐桌上,热面不仅是冬天里充饥、补充能量的食物,更是对一年辛勤劳作的肯定,美食只留给最勤劳的人们,也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

成形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历书,依据时间更替与气象变化的规律,一年里安排了二十四个节气来指导农事,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爷爷是典型的农民,他用自己的方式感知季节的变化。在过去“靠天吃饭”的农村,对节气的熟悉是全家生活的保障。四季轮回,应季而作,应季而收,爷爷用祖先的经验获得丰沛的回报。小学毕业的那年暑假,我几乎都住在老家,体验了过年之外的农村生活。家有七块地,六亩左右,分布在不同的地段,最近的在村口河边,最远的要走两个多小时,翻好几座山才能到。地依山势而修,机器无法开进蜿蜒盘旋的山间小路,只有人力才能完成收割,爷爷找来麦客帮忙。为了避开晌午最正的日头,麦客们下午三点才出发,忙碌到很晚才回来,一顿干饭过后,还有更繁重的劳动等待着他们,收割、打捆、曝晒、扬场、分类、回仓、翻地。一个夏天,爷爷都在忙碌,吃着自己种的粮食,一家人因为勤劳而感到踏实。

还有一件事情让我印象深刻。上城门有一家油坊,一年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关门的,只有胡麻成熟的时候,油坊才有的生意做。爷爷把提前炒熟了的胡麻送到油坊排队等候,排上几天也不稀奇,过去榨油全靠人工,七八百斤的胡麻才可以榨成一桶油,磨胡麻的不是电器,而是牲口拉着石磨,人在旁边不断搅拌。用成捆的胡麻杆烧蒸锅,将磨好的胡麻籽蒸到恰好,再用碾场的石杵往下压,反反复复榨出油。这样一桶饱含辛勤汗水的胡麻油,不久后就会出现在300公里之外我家的餐桌上。

今年春节,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老家,从过去几公里都见不到一辆车到现在车来车往,已感觉到明显的变化。公路两边的新农村建设已具规模,昔日的沙石路变为柏油路,告别了尘土飞扬的年代;村口架起的桥方便出入,夹道泥泞的土路铺上了水泥,再也不用担心车陷进去,巷道两边盖起不少新房,停满了返乡的车辆,爬山小道修建了阶梯,半山的公园、戏台和体育设施是村民的休闲场所,村里的商店方便快捷,新落成的小学也即将投入使用。农村离不开养殖。过去,猪圈、牛棚、鸡窝等与厕所混在一起,夏天蚊蝇滋生,如今,养殖大户集中科学养殖,村里正在实施“厕所革命”。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兴奋不已。

今天的家乡已不是我印象中的家乡了,童年的记忆只能从发黄的老照片里寻找,变化的是岁月时间,不变的是乡土乡情,变化的是村容村貌,不变的是乡里乡亲。围坐在炉子旁,烤烤土豆玉米,聊聊家长里短,正是这些人间烟火,让家庭组织更加紧密。

乡愁是道不尽、写不完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市与农村共同的生活愿景。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原标题:乡愁,是一种美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