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留师表 白云载战歌——纪念公木诞辰110周年

“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 ”一曲《英雄赞歌》将英雄的形象嵌入几代人的心灵,留下了关于英雄的深刻概念;“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一曲《八路军进行曲》以铿锵有力的旋律、激昂奋进的歌词,激发了无数热血男儿的报国之志。这些经典歌词、感人诗篇,都出自一人之手,他就是著名诗人公木。

公木原名张松如,1910年夏生于冀中平原乡下的一户普通农家。他自幼聪颖好学,中学时代就酷爱诗歌,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代诗词。1928年,他考入北平师范大学,并在天津《大公报》上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脸儿红》。1930年,他加入中国共青团,同时加入北平的“左联”组织,积极投身革命文学运动,成为“五四”精神的传人,这使得公木的人生理想和诗歌追求逐渐融入到奔腾向前的社会潮流中。

公木的童年到青少年时期,正是中华民族烽烟四起、战火纷飞的年代。从小生长在河北乡村的他,满眼皆是受剥削受压迫的农民。写于1933年的《父与子》是他童年苦涩回忆的凝结,也是他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作。

你们忍受,

我们却要动手。

你们去向他乞怜,

向他磕头;

我们,

我们却要动手!

如今已是穷人翻身的时候。

诗中儿子的觉醒与父亲的隐忍麻木形成了鲜明对比。《父与子》反映出农民的抗争精神和青年一代思想观念的变化,这种抗争意识成为公木诗歌的重要特点。

时代磨砺了公木的笔锋,也锤炼了他的斗志。他看到的是人民的苦难,他发出的也必是战斗的宣言,他有了一个特殊的身份、一个响亮的名字:“战士诗人”。

1938年,28岁的公木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并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无产阶级战士。到了延安,他的视野进一步开阔起来。正如他在《我爱·后记》中说的那样,“我不只阅读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以及惠特曼、聂鲁达、歌德、泰戈尔、普希金、莱蒙托夫、马雅可夫斯基,而且还发现了信天游、兰花花、骑白马、打黄羊、走西口、绣荷包以及像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般无数生动活泼的民歌小调。凡此一切,都启发并助长了我的审美意识,都在我的诗作历程上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写于1938年的《岢岚谣》,正是公木对民歌体叙事诗的初啼之声。

三月里,

三月三,

春风不上岢岚山。

河滚冰,

鸟啼寒,

塞外黄沙遮青天。

东流一道川,

西流一道川,

两川之间好田园,

两川之间有好庄子名叫三丈湾。

开篇即显示出强烈的民歌风采,主题内容也是公木农民题材诗歌的延续。比《父与子》更为进步的是,《岢岚谣》中父子两代人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表现出强烈的抗争意识。在抗战时期,这些诗作对于激起更多民众的觉醒和抗争,启发他们去发现和凝聚自身的强大力量,具有强烈的鼓舞和指引作用。

此时,公木的诗歌创作在形式上更多地包含了他对新诗发展道路的探索。除了长篇叙事诗之外,他还创作了一大批短小精悍、反映尖锐斗争形势、深受工农兵喜爱的“歌诗”,《八路军进行曲》组歌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1938年冬天,公木与作曲家郑律成商量要合作8首大合唱献给八路军。在延安的窑洞里,公木凭着对部队的深情、对战士的崇敬和参加抗战的亲身感受,写下了一生中最闪亮、最辉煌的诗篇——《子夜岗兵颂》《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快乐的八路军》《八路军与新四军》《骑兵歌》《炮兵歌》和《军民一家》8首歌词。

向前!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

背负着民族的希望,

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几乎是一夜之间,嘹亮的歌声从延安传遍陕甘宁,再到各个根据地。正如刘白羽所说,“这支歌如狂飙天落,旋卷整个艰难困苦而又英勇卓绝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英雄年代”。1988年,这首《八路军进行曲》被中央军委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延安的阳光温暖着他,延安的雨露滋润着他,延安的灯塔指引着他。1942年,公木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为了更好地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让诗歌在战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公木在诗作中愈发追求运用通俗晓畅的语言、群众喜闻乐见的题材,广泛汲取不同艺术形式的精华,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和传播力,探索新诗的民族化与大众化之路。这种探索取得了很大成效,被认为“既具有民歌的朴素美,又富于古典诗的音韵美,还含有现代诗歌的色彩和外国诗的技巧”,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木诗风’”(王广仁、周毓方:《公木年谱》)。

新中国成立后,公木以炽热的爱国激情、真挚的赤子深情高唱着一曲曲气魄雄浑的赞歌。为胜利欢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颂歌》,讴歌如火如荼社会主义建设的《鞍山行》,描绘人民幸福生活的《难老泉》等作品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1963年的一天,长春电影制片厂编导武兆堤、《英雄儿女》主演田方和作曲家刘炽一同找到公木,希望他能为电影写主题歌的歌词。听完几人叙述的电影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后,公木被这部作品深深地感动了。他不禁想起自己所经历的那些风烟滚滚的岁月,想起自己50年代初曾写过的那首《烈士赞》:

当你抱起爆炸筒,

和敌人一同粉碎,

敌人永远化作脚下的污泥,

你就变为一颗灿烂的金星……

以此为依托,《英雄赞歌》的歌词很快就酝酿完成了,公木将自己热血沸腾的感受融入其中,将对战士们的真挚感情灌注笔端,谱曲后通过与电影故事情节的巧妙嫁接与情感氛围的自然融合,使这首诗作具有了更为动人的魅力,家喻户晓,传唱至今。

人近暮年,公木的诗作在生命与思想的交互向前中螺旋上升。他晚年的作品苍劲雄浑,融入了全部精神历程所沉淀与升华的省察思辨、诗情哲思,成为进入另一境界的“人间词”——一种哲学式的审美思索与艺术表达。这或许与他晚年醉心哲学有关,抑或是他思想发展与学术研究的必然归宿。但这并不妨碍他依旧是一个具有赤诚胸襟的战士歌者。

公木一生在文学、哲学、美学、历史学、教育学等诸多领域都颇有建树,他正直博大、赤诚宽厚的人格魅力令后人崇慕。诗歌创作70余年,他留下诗作近千首,风格各异,百态万方,对中国诗歌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将自己生命的轨迹与民族的脉搏、时代的肌理融为一体,发战士之心声、发民族之心声、发时代之心声,绘就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图谱。

(作者系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吉林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


原标题:黑土留师表 白云载战歌——纪念公木诞辰11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