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与婺源千秋情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紫阳。江西婺源人,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出生于福建尤溪,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病逝于福建建阳。朱熹是我国古代继孔子以后最伟大和最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是唯一一位非孔门弟子而被配祀孔庙的古代圣贤,被人们尊称为朱子。他的著述多达2500余万字,集120卷,语录140卷,是古代学者中著述最勤奋、最多产的作家。其主要著作《四书章句集注》成为新的儒学经典,是元明以后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和标准。

公元1148年,年仅19岁的朱子登进士第,三年后授左迪功郎,被任命为泉州同安县主簿,从此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但是,朱子一生71年,真正为官的时间其实很短。《宋史》说“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就是说,朱子中进士以后的五十年中,在地方为官的时间只有九年,在中央政府做官的时间仅仅四十天。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学术研究、著书立说和授徒讲学上。他成功地改造和发展了儒学,构建了庞大的“新儒学”理论体系,从佛道的全面压制下挽救了儒学,保证了中国本土文化传统的延续与发展。

婺源是朱子的祖籍地,朱氏家族世居婺源。朱子的父亲朱松政和八年(1118年)登进士第,授政和县尉,变卖了全部家产携全家赴闽就任。建炎四年九月(1130年)十五日午时,在福建尤溪生下了朱熹。朱子出生在福建,成长在福建、终老在福建、死后葬在福建,但是他对自己的祖籍地婺源充满着感情,念念不忘,想兹念兹,他说自己常常在梦中回到故乡:“故家归来云树长,向来辛苦梦家乡”(《新安文献志》卷十六《赠内弟程允夫》)。朱松当年在徽州城的紫阳山下读书,他给自己取了一个号“紫阳”,以示不忘故里,不忘出生。新安是婺源的古称,我们可以看到朱子经常以“新安朱熹”为自己的文章署名,也是为了不忘“初心”。

绍兴十八年(1148年),朱子十九岁,进士及第。少年得志,意气风发。第二年十二月,他就迫不及待地回到了故里婺源。他是要向婺源的父老乡亲们报喜,所谓“衣锦还乡”。同时他要祭扫祖墓,拜见宗族姻亲和家乡的亲友先辈。朱子在婺源为先祖的坟茔一一做了标识,拜谒了朱氏家庙。在婺源,朱子怀着一种谦恭的心态,走访了当地的前辈学者和诗人,向他们求教请益,还结交了一批学有所长的年轻学子,赋诗论文、把酒歌呼,相得甚欢。婺源的人民也对这位第一次还乡的新科进士表达了热情的欢迎和爱戴。朱子说:“昨还里中,屡获请见,抚存教诲,恩爱甚厚。”(《新安文献志》卷九朱熹《与祝直清书》)婺源有一位先辈叫俞仲猷,得到一幅朱子少年时写的墨宝十分赏识,他把墨宝展示给友人董颖看,董颖也非常赞叹,写诗说:“共叹韦斋(朱子父号韦斋)老,有子笔扛鼎。”意为朱子的书法笔力遒劲力可扛鼎。另一个叫董琦的人参加了一次宴请朱子的宴会,酒过三巡,大家兴致盎然以歌助兴。朱子即兴吟诵了《离骚》中的一章。董颖说他“吐音洪畅,坐客悚然”。朱子十四岁时父亲去世,当时有一位叫张敦颐的婺源人为朱子母女赎回了当年朱松典卖的百亩祖田,归还给朱子母女,并写信慰问朱子。朱子这次回婺源,就用这百亩祖田的田租作为祭扫和管理的费用。婺源的民众对朱子关爱之深、之重、之诚真是令人感动。第二年的正月初二,朱子离开了婺源。朱子离开婺源后,和婺源的学人一直保持着书信联系,切磋学问,互通音问,有些人成了他终身的好友。

朱子第二次回婺源,是在淳熙三年(1176年)的春夏之交。这一年也正是在中国的哲学史和思想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后一年。这一次,他在婺源待了两个月,一个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祭扫祖墓和修复远祖的坟墓。朱子的祖墓和远祖的墓都在婺源,但是因为朱子一家从朱松侨居福建以后,这些坟墓有的年久失修,有的被湮没,有的被强人所侵占。朱子在二十岁时回去过一次,但那时的他还是个小青年,刚中进士,既无权也无钱修复祖墓,所以只是简单的做了一个“封识”的工作。第二次回乡又过了二十七年,这时的朱子已经是一个名满天下的大儒。他在《归新安祭墓文》中说:“一去乡井,二十七年。乔木兴怀,实劳梦想。兹焉展扫,悲悼增深。”他说自己在梦中都在想着故土,因为这里埋着他的先人。但是来到婺源后看到祖墓的现状又深深地加重了他的悲哀。为什么呢?他在《又祭告远祖墓文》中说:“惟昔显祖,作镇兹邦。开我后人。载祀久远。封塋所寄,奉守弗虔。它人有之,莫克伸理。”就是说,祖墓虽然封识了,但是没有负责认真地守护它,结果被它人占有,连说理的地方都没有。怎么办呢?朱子拿起了法律的武器:“兹用震怛,吁于有司。乡评亦公,遂复其旧。”朱子在感到震惊的同时,诉诸官府,乡亲们也出面给予支持,于是,坟地被要回了。这里,透露出婺源的政府和民众对朱子及其家族的关爱与同情。朱子这次回乡,在婺源收了十几个学生,这些人后来都学有所成,为改变婺源的文化生态作出了贡献。

朱子第二次还乡为婺源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向婺源县学赠送了一批图书,并为县学的藏书阁写了一篇序。这篇序对一年前的鹅湖之会做了一个正面的回应,再次重申了读书的意义与重要性。在序中,他对当时流行的错误学风提出了批评,勉励婺源的学子读圣贤之书,做圣贤之事:“以告乡人之愿学者,使知读书求道之不可已而尽心焉,以善其身、齐其家而及于乡,达之天下,传之后世。”世称婺源文风鼎盛、家诵户弦,人人向学而人才辈出,这和朱子的点化和引导是分不开的。在序中,朱子说:“熹故邑人也,而客于闽”序末署名曰“淳熙三年丙申夏六月甲戌朔旦邑人朱熹记。”他再次表明了自己的“不忘初心”。

唐代的韩愈当年被贬潮州,当潮州刺史短短八个月。但是短短的八个月,他却改变了潮州。潮州人民感念这位为潮州作出贡献的外乡人,不惜江山为之改姓,于是山被命名为韩山,水被改称为韩江。婺源的人民对自己的子孙朱子也如潮州人民对韩愈一样,江山为之动容、民风为之变易、习俗为之革新。朱子四世祖母豆蔻夫人葬在九老芙蓉尖山上,人们把此山改称“文公山”。朱子的祖屋门前有一口井,人们把它叫做虹井,因为据说朱子的父亲出生时此井升腾起了彩虹般的雾气,到朱子诞生的时候,这里又升起了虹霓。朱子当年为一口清冽的水井取名“廉泉”,为了对得起这个名字,婺源的学子们只要考取了功名离家任职时一定要来喝一口廉泉的水,才能上路。朱子在婺源遗留下来的遗迹并不多,但八百余年来这些遗迹都被婺源的人民当宝贝一样呵护着,一直流传至今。改革开放之初,婺源县政府就修复了朱子一世祖朱瓌的墓,并邀请客居世界各地的朱子裔孙们回婺源省亲联谊。

近年来,婺源努力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极大的勇气和决心推动朱子文化建设。2017年底到2018年初,新一届领导班子用一种全新的视野和观念审视朱子文化的建设,先后赴山东、浙江、福建等地考察孔子文化、朱子文化建设,决定重新定位再出发,开启了朱子文化工程的建设,重点在“落地”,定位在“化民成俗”。2018年是朱子诞辰888周年,婺源县抓住这千年一遇的契机,经充分研讨论证下发了《纪念朱子诞辰888周年活动方案》和《朱子文化“六进”普及活动实施方案》,所谓“六进”,就是朱子文化进机关、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景区、进家庭,点燃了全县民众轰轰烈烈地推动朱子文化建设的热情。县内朱子遗迹被修葺一新;文公庙落成;朱子文化高峰论坛隆重举行;“朱子研学之路”开营;徽剧大戏《朱子还乡》开排;一批以“朱熹”命名的学校、道路、桥梁、酒店被全部更名为“朱子”;朱子书法、摄影展迎客;中小学生的朱子诗词吟诵会在各校举办;以全县干部为对象的“朱子讲堂”开讲。

2017年,紫阳书院复建。在江西省婺源县教育局的支持下,第一期婺源县国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在紫阳书院开班,五十余位来自婺源县中小学的国学骨干教师接受了为期十天系统的国学教育。这个培训班,将在每年的暑假举办,力图把婺源全县的国学教师轮训一遍,以提升国学师资的总体素养。同年年底,紫阳书院朱子学术思想读书班开学。十五位经过遴选的学员将在书院系统研读朱子的《小学》,并着手编写新时代朱子“小学”读本,以为全县中小学生的乡土教材。

在朱子的思想学术中,礼,是化民成俗的主要内涵和抓手。紫阳书院配合教育部门在中小学中开展礼的教育及礼仪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一所学校一所学校去做,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去推,持之以恒,潜移默化,习惯成自然。我们相信,假以时日,婺源孩子们的精神气质将会出现喜人的变化。

朱子的婺源情结“扯不断,理还乱”,这情结改变了婺源,造就了婺源;婺源人的朱子情结同样是“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这情结塑造了婺源,并将永久地成就婺源。

 

原标题:朱子与婺源千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