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长沙市八一路主干道为界,一侧为黄土塘,另一侧便称为清水塘。著名的历史建筑“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便位于清水塘。
旧址坐落于一个绿树环绕、四季常青的宽敞院落里。沿着两边栽满青葱树木的大道走进去,可见在水塘南面的广场上,立有一座高大的毛泽东全身塑像。塑像后飘扬着10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塑像的几个数据别有含义:像高7.1米,象征党的生日;塑像总高度为12.26米,寓意毛泽东诞辰之日。
绕过塑像往后走,便可见两湾不大不小的池塘。池水明亮清澈,潋滟如画,池岸垂柳依依,绿树簇拥,间有精致小石桥,故名清水塘。一栋黛瓦灰墙、江南砖木结构的平房,坐落于池塘边,便是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所在。
清水塘当年的位置为长沙城郊,不似现在已位于繁华的八一路中央。1922年,毛泽东建立了中共湘区委员会,任区委书记,杨开慧负责区委会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他们的家,就在清水塘22号。刘少奇、李立三、李维汉等,都曾来此地开会,并常在客房休息或住宿。中共湘区委员会大力组织工人运动,在湖南地区广泛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推动了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实际上也成为了毛泽东、杨开慧的故居。这栋坐北朝南的青瓦平房,单层二进三开间,中间为客厅,两侧为住房,一共6间。住房墙上挂着青年毛泽东的单人黑白照,及杨开慧怀抱毛岸英、毛岸青的合影。客厅屋里陈设简单,一张木书桌上摆着一盏煤油灯和一个青花瓷的缸子;镂空的花窗下,是一条木长凳、一个木书架和一个南方冬天惯用的竹篾编织火炉。遥想当年,当阴冷的冬日来临,窗外寒风凛冽,树枝被吹得簌簌作响。毛泽东与杨开慧守着这盆炭火交谈着,炉中或许还煨着一块糍粑、一个红薯……他们守着温暖,也守着忠贞的感情,守着坚定的革命信仰。
1922年10月、1923年11月,毛泽东和杨开慧的长子毛岸英、次子毛岸青相继在这里出生。在这栋有些简陋的屋子里,书香门第出身的杨开慧,辛劳抚育着两个孩子,一心支持着丈夫的革命事业。
毛泽东于1923年4月赴当时设立在上海的党中央工作。“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离别前,毛泽东给爱妻杨开慧题赠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贺新郎·别友》。在词中“清水塘”成了见证至爱离别的地标。毛泽东走后,杨开慧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继续在此住了一年多,于1924年5月搬走。
在这个幽静院落里,毛泽东与杨开慧共同生活了一年半,这是他俩共同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杨开慧心中的“世外桃源”。她于后来寄给毛泽东的家书里对此有所提及。
解放后,经过上级批准,有关单位对旧址进行了维修加固,复原陈列了堂屋、毛泽东夫妇的住房、杨开慧之母向振熙老人的住房、客房,还恢复了水塘、瓜棚、菜地等。这栋有着特殊纪念意义的房屋,被定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2006年又以“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的名义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旧址旁边还兴建了一座纪念馆。大门上方,是巨大的红旗造型,红旗正中嵌着青年毛泽东头像,两边为金色的镰刀锤头。馆内展出了中共湘区委员会的主要革命事迹及其领导下的工农革命运动的文物资料。
纪念馆的走廊,如今已是一座艺术碑廊。沿回廊慢行,可见毛泽东历年所作诗词,磅礴大气,间有温情脉脉、侠骨柔情,于心细读,仿佛听到了大海的咆哮声、听到了高山上穿林而过的风声、听到了雪域里的马蹄声,令人徜徉在伟人诗词的世界里流连忘返。
时光匆匆,长沙清水塘22号的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经过近百年历史风云变迁,见证了一个“小家大国”的感人故事。如今,红色信仰的力量已深深地渗入后人的灵魂和血液。于故居停留片刻,我的心中便宛如这清水塘一般清爽明澈。
原标题:杨清茨:清水塘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