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国人民的目光聚焦武汉。这个在历史上曾经无数次接受过生死考验的浴血荣光的城市,再一次成为抗击邪恶病毒的前沿阵地。
3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专门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在武汉市东湖新城社区,他说:“我在路上就一直在想,武汉市是多么好的一座城市!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这里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在这次抗击疫情斗争中,武汉人民展现出了不怕牺牲的精神、勇于担当的精神、顾全大局的精神,还有甘于奉献的精神。这些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的重要体现,我们一定要好好总结、好好发扬。我相信,通过这次抗击疫情斗争,武汉必将再一次被载入英雄史册!”
正如钟南山院士之前也动情地说:“武汉是一个英雄的城市。”
正如《武汉之歌》中所唱:“用我们的热血铸造起荆楚之魂,用我们的脊梁托起一个新的乾坤……”
无论面临怎样的艰难困苦,武汉从来就是一个不屈的城市。
让我们走进历史深处,去体验这座城市的非凡历史,体验她在一次次逆境中的奋斗和创造吧!
盘龙城遗址:武汉城市文明的源头(前16—前13世纪)
盘龙城遗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是长江流域发现的夏商时期规模较大、出土遗存较为丰富的城邑遗址,也是武汉城市文明的源头。盘龙城遗址内城总面积约75400平方米,城址南北长290米,东西宽260米,周长1100米,包括宫殿区、居民区、墓葬区和手工业作坊区。遗址反映了商代中原文化向南扩张、在长江流域形成中心城市的社会景象。盘龙城遗址的发现,揭示了夏商文化在长江流域的传播与分布,为研究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江汉关大楼:艰难中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见证(1862年)
随着1861年汉口开埠,江汉关于1862年正式设立,是中国近代四大海关之一,现江汉关大楼为1924年新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三座海关大楼之一。
江汉关大楼坐南朝北,呈对称布局,通高41米,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柱结构,筏形基础,由主楼及其顶部的钟楼组成,建筑四周由数量不等、风格独特的廊柱环绕装饰。
主楼4层,底层为半地下室。钟楼高约23.1米,钟面嵌于四壁,直径4米,每日按时敲钟,按刻奏乐,报时曲为《威斯敏斯特钟声》。钟楼顶置风向标,设瞭望台。
江汉关大楼融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和英国钟楼建筑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一度成为汉口城市的标志。
江汉关是武汉城市现代化的历史见证者,更是武汉最为深刻的城市记忆。
昙华林:中西文化交汇的印记(1861年汉口开埠—民国)
昙华林,位于武汉市武昌区西部,毗邻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昌校区,被誉为“活的武汉近代史书”,布满了中西文化交汇的印记。
昙华林文化底蕴丰富,分布着优秀历史建筑和遗迹52处。昙华林的历史建筑,保存最多最完好的是近代建筑。近代中国传统建筑、西式建筑、中西合璧建筑,形成了昙华林的整体建筑风貌,呈现出中西交融的特征,使中西文化交流在建筑上得到充分体现。
其中,仁济医院是伦敦会传教士杨格非兴建。他在昙华林修建礼拜堂之后又办一诊所,1883年改名为仁济医院。1895年,仁济医院主体建筑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建翻新,留下现在的建筑群。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了湖北中医学院附院。
黎黄陂路:屈辱与抗争的历史记忆(1900年)
在汉口江滩沿线至今还保存着众多殖民时期留下的气派建筑,而在江滩沿江路的一条延伸路里,却拥有更多不一样的故事,这条路便是黎黄陂路。
黎黄陂路全长604米,建于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为黄陂人所建,故名黄陂路。因两任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是武汉黄陂人,人称黎黄陂,所以此路又于1946年改称黎黄陂路。
黎黄陂路靠近沿江大道路口,黑色路碑旁边,有一栋典雅的白色小楼,它是华俄道胜银行旧址,街头博物馆由此开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是夏明翰写下的《就义诗》,1928年他在武汉被捕,就被关押在位于黎黄陂路上的俄国巡捕房。
自1861年汉口开埠后,列强纷纷涌入武汉,在黎黄陂路周边2.46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共划分了英、法、俄、德、日五国租界,建立了12个外国领事馆、近30家外资金融机构和100多家洋行,汉口自此也呈现一派殖民色彩的畸形繁荣,成为殖民者们乐而忘返的“东方芝加哥”租界中心的黎黄陂路是这段屈辱历史的缩影。
2016年,黎黄陂路改造修复工程正式完工,步行街定位为俄式建筑文化体验和休闲娱乐区,以保护性修缮为主,还原租界历史风貌为前提。修复后的步行街成为集博物馆、展览馆、咖啡馆、个性餐饮等为主的休闲街区。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民主共和的摇篮(1911年)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位于武汉蛇山南麓的阅马场北端,占地面积28亩,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4A级景区。纪念馆主体建筑为二层红色楼房,因此又被武汉人称为“红楼”。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后,革命党人进驻这里,成立了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发布了第一号布告,宣布废除清廷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里收藏并展览大量辛亥革命历史文物,开展与辛亥革命历史相关的文物、照片、文献、资料的征集、收藏、保管与展览交流、相关学术研究、教育推广、文化产业开发等活动。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同时也是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詹天佑故居:实业救国的历史场景(1912年)
位于武汉市江岸区洞庭街51号的詹天佑故居建于1912年,是詹天佑任汉粤川铁路会办兼总工程师期间由他本人亲自设计监造。古朴的青砖、木趟栊和满洲窗,是一座原汁原味的西关大屋。故居是一栋砖木结构的西式二层楼房。其向阳的东、南、西三面环以回廊,其中东立面回廊采用券柱式,南、西立面则为廊庑。主入口为八字形石台阶,大门、走廊均居于正中,呈内走廊布局。在上下两层走廊的两侧各有三间大小不等的房间,楼上右前房为詹天佑的卧室。顶部为红瓦四面坡屋面,设有阁楼和老虎窗。楼前是种植葡萄和花草的庭院。现保存完好,辟有詹天佑故居陈列。
1912年至1919年詹天佑主持修建汉粤川铁路期间在此工作、生活直至去世。他为了中国铁路建设,几度举家迁移,该故居是唯一至今保存完好的旧址。
在汉期间詹天佑先后任汉粤川铁路会办、督办,以及交通部首任技监,掌管全国铁道交通技术领导工作。他创立并领导多科性中华工程学会,开拓祖国现代化工程学术专业。
为弘扬祖国科技事业,激发后人爱国精神,1992年武汉市政府将该建筑内居民迁出并进行维修,恢复原貌。1993年1月建立詹天佑故居陈列馆,同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成为武汉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八七会议会址:白色恐怖中的浴血抗争(1927年)
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毛泽东出席这次会议并提出了著名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断。 会议纠正和结束了党内右倾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总方针,是中国革命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点。
八七会议会址位于武汉市汉口鄱阳街,依旧址而建。1978年辟为“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八七会议会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成为武汉地区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现已成为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和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的重要课堂。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文明日新的明证(1936年)
武汉大学校园建筑坐拥珞珈山,校园内中西合璧的宫殿式早期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堪称“近现代中国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与典范”。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位于武汉东湖湖畔,完工于1936年,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点之一。这批早期建筑共68栋,7.8万平方米。此外还包括部分四五十年代的建筑。宋卿体育馆、樱园老斋舍、老图书馆、半山庐、十八栋等一批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将西方古典建筑的元素融入到中国的园林、寺庙等传统建筑的风格之中。同时,该建筑群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对教学、科研、育人以及服务社会等都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校园布局设计,贯穿中国传统建筑“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思想,采用“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手法,因山就势,散点布局,变化有序,整个校园格局自由又有严整的片断,最大限度地扩大了环境空间层次,开风气之先,影响了中国后来的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有里程碑的意义。
武汉长江大桥:新中国的日新月异(1957年)
1955年9月,武汉长江大桥作为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工程动工建设。
1956年夏天,毛泽东来到武汉,第一次横渡长江,面对初现轮廓的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即兴写下《水调歌头·游泳》,诗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表达了对武汉长江大桥的由衷赞美。
1957年7月1日,武汉长江大桥完成最后一根钢梁安装,完成合龙工程,并于10月15日正式通车交付使用。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天堑”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也是古往今来,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和中国第一座复线铁路、公路两用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之后,成为连接我国南北的大动脉,对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武汉长江大桥凝聚着设计者匠心独运的机智和建设者们的技艺。历经多年风雨仍然坚固如初,傲然静卧。它不仅是长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也是一座历史丰碑,在江城人们的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黄鹤楼:武汉光荣历史的眺望者(始建于三国,1981年重建)
黄鹤楼位于武汉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黄鹤楼是武汉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三国时期该楼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随着江夏城的发展,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唐代诗人崔颢在此题下《黄鹤楼》一诗,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使得黄鹤楼自古以来闻名遐迩。
黄鹤楼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它与蛇山脚下的武汉长江大桥交相辉映;登楼远眺,武汉三镇的风光尽收眼底。
琴台大剧院:武汉艺术繁荣的象征(2007年)
琴台大剧院位于武汉市汉阳区月湖之畔、汉江之滨,隔湖南望古琴台。武汉琴台大剧院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大剧院,是月湖文化艺术主题公园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2007年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的主会场。
武汉琴台大剧院形象构思为“高山放歌”,外形酷似“古琴”,有着“琴键飞奔,水袖飞舞”般的外伸造型,融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于一炉,总建筑面积达65650平方米,拥有1800个座位,能满足各类歌剧、舞剧、音乐剧、大型歌舞、戏剧、话剧等大型舞台类演出的使用要求。
相比造型的张扬和现代,武汉琴台大剧院内源自楚文化基色的装饰则显得热烈而不失沉稳,具有浓郁的荆楚文化风情,带着楚文化的阳刚和楚人特有的色彩——红与黑。
武汉琴台大剧院设计没有直接借用古琴的造型,而是取其神韵,将其抽象,提取其基本线型和元素,并按照理性的原则,重塑独特的建筑语言。外伸的构架如同钢琴敲击的簧片,宛如“琴键飞奔”,又似“水袖飞舞”,最大飘带跨度106米,为中国公共建筑“第一跨”。外表立面主要采用清水混凝土为建筑材料,平整、细腻、光滑,灰色古朴而雅致,再配上钢、玻璃、青铜等材料,形成强烈的质感对比。如此奔放张扬的造型充分展示了楚人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质,使建筑整体充满神话色彩与乐舞旋律,颇具雕塑感和阳刚之气。
武汉客厅:新时代文化力量的崛起(2013年)
武汉客厅位于武汉市汉口金银潭,项目总建筑面积180万平方米,是湖北省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和武汉市重点文化建设工程。
武汉客厅集文化产业聚集区、文化艺术品展示交易区、高端酒店会议服务区于一体的超大型城市文化综合体。包含中国文化博览中心,武汉艺术品交易中心、汉口大戏院、中国民间藏品博物馆、中国私人艺术馆群、大家工坊等9大城市文化公共建筑。
武汉客厅首期核心项目——中国文化博览中心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于2013年9月率先完工,这座建筑以长江在武汉流域的岸线为屋顶造型,是融文化展示、文艺演出、学术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会展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冠疫情暴发后,由中国文化博览中心改建的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是武汉市入住新冠肺炎轻症患者最多的方舱医院。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似乎就是这些诗句让一座城市在心里开始播种,慢慢发芽。
厚重历史,湖光江景。
大江大河,大武汉。
经受疫情的磨难,
这座正在抗争中的城市,
是否更加激起你的崇敬和期盼?
那么,待疫情消散,不妨到长江侧畔走走看看吧。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
监制:徐涟
策划:杨晓华
统筹:翟群
出品:尔雅工作室
文字:连晓芳
视频剪辑:杨晓华
责编:谈冕
原标题:我们的英雄武汉之建筑篇:让现在佐证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