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炯模:不管什么派,只要你追求到极致就是好的

惊悉,知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廖炯模教授于2月16日清晨4:30因病在上海华山医院辞世,享年89岁。

廖炯模,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祖籍中国台湾台北。1955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历任上海戏剧学院美术系油画教研组组长,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任第一届油画系系主任。曾为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五朵金花》《刘三姐》《自有后来人》《甲午风云》……这些拍摄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重要篇章的影片,其宣传海报都是由廖炯模一笔一笔绘成的。除了画出脍炙人口的电影海报,廖炯模的水彩画、水粉画、油画创作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曾说:“不管什么派,只要你追求到极致就是好的。”

因为特殊时期,无法送廖炯模最后一程,美术圈同仁们十分悲痛,纷纷在网上悼念。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说:“廖老是我非常熟悉的师长,画得极好!他为人宽厚,慈祥,每次见面他都与我握手,感受到他的手又大又厚,又有力。廖老一路走好!”画家孙心华说:“上海美院成立之初,廖老师即任油画系主任,从无到有,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受到师生的尊敬和爱戴。廖老师走了,愿他的在天之灵仍然手持画笔,平安喜乐!”

“上海文联”公号曾刊发过王胜龙回忆老师廖炯模的文章,一起重温并缅怀。

我的老师廖炯模

1976年我有幸成为廖老师的学生,但廖老师只教了我们半年,便因更重要的教学任务调离了我们班。当时我们都接受不了,在欢送会上,班上18个同学几乎全哭了。但就在这半年,每天(包括晚自习、休息日)我们都和廖老师在一起画画,当然主要是看他怎么画,耳濡目染。那段经历深深烙印在我的学画记忆里。

素描头像张张经典

这两天又把廖老师的作品认真看了一遍,感触很深。与大师相比,我们的画就像是小孩子过家家,在外围兜圈子耗时间而已。看看廖老师40年前画的素描,张张都是那么有血有肉,那厚重的体积感就像雕塑一样,每张都画得那么传神那么美。即使模特长得并不好看,廖老师都可以把他的美发掘出来。

可以说廖老师的素描头像张张都是经典之作。

水彩水粉形色益彰

大家都知道廖老师是上大美术学院的油画系主任,但他之前是在上海戏剧学院任教,著名画家俞晓夫、周长江、张健君、韦康、蒋宝鸿、曾秀龙等都是他在上戏时教过的学生。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廖老师最早却是以水彩、水粉见长,尤以水彩出名。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廖老师就和古元等水彩画家出版画集了,而廖老师是我在上海见过的最厉害的水粉画家。

尤其是在画人物肖像上,廖老师是把素描与色彩结合得最好的画家之一。如果你把他的画拍成黑白照片,你就会明白,这是多么优秀的素描作品啊!一旦恢复成彩色的,你就会发现鲜活的生命就在你面前,那色调、那笔触、那动人的冷暖色对比,岂是三言两语能说明白的。只有当场看他一笔笔地画下来,你才能感受和领悟到画画原来可以这么美,可以这么享受。

廖老师曾在课堂上示范过一张水粉,他一面画一面讲解。他说人的额头是骨包皮,因此要画黄一点,脸颊肉多就要红一些,而下巴则要冷一点,就是偏蓝偏绿一点,再加上环境色的影响,所以人的皮肤色彩是最丰富最奥妙也是最难掌握的。说着他果然先用偏黄色画额头,用粉红色画两颊,用粉绿土黄画下巴……两个小时不到,一幅女青年水粉肖像已经跃然纸上。

对于构图,廖老师则是最讲究的,每次创作前他必要围着对象兜一圈,选取最佳角度,经深思熟虑后才开始动笔。画画过程则相当快,用笔肯定有力,胸有成竹,眼睛几乎不看调色盘,轻车熟路,潇潇洒洒,不一会,一幅佳作就诞生了。

廖老师的风景写生也非常了得,一个不起眼的“幺二角落”,经廖老师的妙笔巧手,你会惊喜地发现——太美了!我们怎么没有看出来?是的,确实太美了,一条石板路蜿蜒着弯过一幢幢由碎石砌就的错落有致的民居群,三三两两的行人和远处虚渺的房舍,构成了一幅以暖黄灰色为色调的江南古镇水粉画佳作,让人在画作前流连忘返,不忍离去。

电影海报堪称一绝

廖老师不仅素描,水彩水粉领域独树一帜,他创作的宣传画、电影海报也堪称一绝。尤其是电影海报可谓是匠心独运、构思独特,很多佳作都成为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享誉海内外的传世佳作。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廖老师在鲁迅美术学院任教时,因其过人的人物造型能力而享誉东北地区。当地的出版社、长春电影制片厂等单位都慕名前来约稿,于是,廖老师一发不可收,经典作品不断问世,例如《甲午风云》《刘三姐》《五朵金花》《自有后来人》等。

这些作品给人最大的感受是美的冲击力。首先是人物的美:那轮廓分明的眉宇、鼻梁,时而娇柔时而刚硬的嘴唇,那美轮美奂的耳廓耳垂,那刘海鬓须、颈项腮红,无不透出主人公那份正义之美,充满正能量。要做到美而不俗,美而不媚,其实是很难的。

其次是整个画面、构图的美:饱满的构图突出了主题,让人过目不忘;画面中图案、纹饰的美,让人赏心悦目。

在这些作品中,廖老师的创作手段不仅局限在单个画种里,而是非常巧妙地运用木刻、工笔重彩、水印版画等手法来诠释主题,使作品因新、奇、特而熠熠生辉,令观者百看不厌。

油画风景饱含深情

不知从何时起,伴随廖老师多年的人物肖像画创作,渐渐地被一幅幅色彩斑斓的风景油画取而代之,它们活跃在各大美展,刊登在书报杂志上,名闻遐迩。

其实廖老师自从事美术教育工作以来,就对风景画创作爱不释手,并创作、积累了大量的风景画,每到一地,他必要挤出时间去写生当地的风土人情,可见他对于风景写生有多么钟爱了。尤其是退休后因摆脱了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他便将全部精力都投入风景画创作。

纵观廖老师的风景画,不难发现,廖老师对风景创作有所侧重,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廖老师工作多年的东北地区,广袤的田野、纤陌纵横的黑土地、青山岭、矮矮的红瓦白墙、参天的桦树林和江湾小河,廖老师在这些景色中抒发了对第二故乡的深情怀念。

第二部分则是廖老师对故乡厦门鼓浪屿一草一木的倾力描写:石板小道、依山而建鳞次栉比的石房红瓦……你仿佛还能听见从窗口飘来的叮咚钢琴声,那海浪、浅滩、渔船和吱吱叫的海鸥声,把我们都带入到了廖老师的童年记忆之中。

而第三部分则着重于对第三故乡上海及其邻近乡镇的刻画和叙述。江南水乡、老上海是廖老师描绘的重点之一,池塘、乌篷船、斑驳的青瓦黛墙,以及涟漪的倒影、飞舞的芦花和踉踉跄跄找食吃的鸡鸭,引来观者的啧啧称赞。

在技法上廖老师博采众长,或以刀代笔,劈刮砌塑、铺衔壘叠,或采用点彩之法使画面绚烂而多彩多姿,有时候大刀阔斧,有时候细致入微,有时若隐若现,有时却细腻逼真。在画幅的选择上,廖老师多数采纳中等幅面的,一般都在100厘米以上再配上画框,其实幅面不小,足见廖老师那过人的体力和把握大画的魄力,且新画新作不断涌现。

廖炯模先生钟爱大自然。在他的作品中看到的不仅是阳光和色彩,更是一种耐心,和他为学、为艺的态度。

廖老,一路走好!

永远怀念您!


原标题:廖炯模:不管什么派,只要你追求到极致就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