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7时28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三号E星,卫星精准进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风云三号E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抓总研制,是我国第二代低轨气象卫星系列风云三号的第5颗卫星,是风云卫星家族首颗晨昏轨道卫星,也是世界气象卫星家族中的首颗晨昏轨道卫星。
世界第一颗民用晨昏轨道气象卫星
低轨气象卫星的首要任务是为数值天气预报提供满足时间和空间要求的全球观测资料,提高预报时效和精度。目前,欧美业务低轨气象卫星采用双边全球资料业务交换和共享的协作组网观测模式,观测时间集中在上午10点、下午2点附近,与我国相同,每6小时观测同化时间窗内全球总有2~3条轨道的卫星观测空白区,无法提供全球覆盖的初始观测。
为满足观测需求,世界气象组织在《2025年全球观测系统展望》中提出了建立上午、下午和晨昏轨道3颗卫星组网观测的概念。此次风云三号E星的成功发射将弥补卫星观测轨道(5:30和17:30)的缺憾及观测资料的不足,有效补充6小时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同化窗内卫星观测资料的空白。
国内第一个双频双极化风场测量雷达
海面风场是海气交互界面的重要物理参数,对全球气候调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海洋航运、海上捕鱼作业以及海洋工程等活动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船舶、海水浮标、沿岸海洋观测站等传统现场观测手段不仅成本高昂,而且由于海洋面积广阔,无法保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
凭借新增有效载荷风场测量雷达,风云三号E星通过海面后向散射测量获取全球海洋表面包括风速和风向的风场信息,通过星上内定标和在轨主动设备的外定标实现海面风场的高精度、大动态、高分辨率测量,并对海冰、土壤湿度、植被等地表物理特性进行测量。此次搭载的风场测量雷达为双频、双极化圆锥扫描微波雷达,是风云系列卫星首次装载的主动探测雷达。
国内第一次实现全能谱太阳观测
太阳辐射是地表能量的来源,是驱动天气、气候形成和演变的基本动力。随着全球气候演变,太阳辐射的变化特征以及可能产生的气候效应也引起了科学界的关注。充分利用晨昏轨道可以长时间连续观测太阳的优势,此次风云三号E星装载了太阳辐照度光谱仪、太阳X-EUV成像仪、太阳辐射监测仪(国际比对型)3台不同载荷开展太阳观测,分别从光谱、成像、辐射总量等不同侧面对太阳进行全方位同步观测,将为科学家理解地球气候和天气变化的原因和驱动力提供更加全面的资料。
其中,太阳辐照度光谱仪是风云三号E星新增的有效载荷,可通过紫外、可见和红外3个通道每日对太阳光谱辐照度进行测量,获取太阳光谱辐照特征,捕捉太阳活动对光谱辐照度的影响;太阳X-EUV成像仪利用太阳辐射的X射线波段和极紫外波段辐射,对太阳实现长期、连续、高时间分辨的全日面和低日冕成像观测,获取太阳高分辨率图像,为更准确的空间天气预报提供参考;太阳辐射监测仪通过监测太阳辐照度的变化,捕捉太阳活动信号,相比上一代产品,新增瑞士DARA辐射计,首次实现了中外仪器在轨同步观测。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崔兴毅
通讯员:谷宇 张未 刘庆丰
图片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