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为民 奋斗有我——陕西省科技工作者用实际行动践行“西迁精神”

“创造硬核科技产品,服务抗疫重大需求,是我们科技工作者的责任!”

“我们将用自己的行动践行‘西迁精神’,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陕西省2020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科技工作者报告会上,陕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分别讲述了他们投身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创新科技产品服务抗疫、传承“西迁精神”航空报国、攻克核心技术难题科技兴企、实干创业坚持科技扶贫的感人事迹,展示了陕西省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战斗在抗疫一线

2020年春节前夕,正是每家每户团聚的日子,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在武汉暴发并迅速向全国蔓延。在这场疫情中,无数科研人员奋战在抗疫一线,用他们的知识和智慧守护人民的健康和安全。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国家(陕西)援鄂抗疫中医医疗队队长、江夏方舱医院副院长雷根平就是其中一位。“春节过后,陕西中医药大学在接到组建国家(陕西)中医医疗队驰援武汉的任务后,立即在全校范围内展开动员部署,用一天时间完成了医疗队组建工作。”雷根平介绍。

江夏方舱医院是武汉唯一一所中医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在此期间,陕西医疗队还参加了由张伯礼院士、刘清泉院长牵头的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新冠肺炎研究的重大课题。鉴于陕西医疗队工作的突出表现,2月19日,在武汉市方舱医院一线专家“新冠肺炎轻症病例治疗与管理”座谈会上,由雷根平代表江夏方舱医院和国家援鄂中医医疗队,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指导组组长孙春兰汇报了江夏方舱医院应用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特色经验,得到充分肯定。

“抗疫实战中,中医药的功效令年轻一代中医人备受鼓舞。”雷根平介绍,3月9日,武汉江夏区政府、江夏方舱医院及江夏区中医院联合举办了抗疫前线中医师承仪式,他在现场收徒一名,并作为导师代表发言。

4月29日,西安天隆科技有限公司收到了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物资保障组)的感谢信,信中对该公司全力保障疫情防控急需医疗装备所作的贡献表示感谢。在抗疫最前线,天隆智造的“身影”频频闪现。

天隆智造的背后是一群致力于用科学技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人员。“我来自西安交通大学蒋庄德院士团队,专业方向是仪器科学与技术。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致力于用于疾病分子诊断的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检测技术及仪器试剂的研究和开发。”西安天隆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彭年才介绍。

多年来,团队攻克了系列核酸自动化检测关键技术,研发的系列仪器设备已销往世界30多个国家的5000多家医疗机构、疾控中心、检验检疫和科学研究单位;研发的系列产品成果多次应急服务于抗击禽流感、埃博拉病毒等重大疫情。

“20年的厚积薄发,依靠科技创新,我们拿出了硬核产品,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出了贡献。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努力,奋斗有我,科技为民,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彭年才表示。

奋斗在西部大地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以下这几则新闻?

2020年2月13日凌晨,空军出动包括6架运20和2架运9在内的3型11架运输机,分别从乌鲁木齐、沈阳、西宁、天津、张家口、成都、重庆等7地机场起飞,向武汉空运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和物资;4月24日,运20首次执行出国任务,飞抵巴基斯坦运送医疗物资;5月12日、13日,运20先后抵达泰国、斯里兰卡、缅甸等多个国家运送医疗物资……

每次看到运20的身影,听到运20的消息,航空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机电系统设计研究所工程师李博都无比激动和自豪。因为,他是一名全程参与运20飞机研制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1983年出生的他,已经参与过多个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型号的研制,攻克了多项制约型号研制的瓶颈技术,引领了行业机电系统设计方向,并成功应用于多型飞机。“我们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年轻一代,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站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紧密结合国家安全与发展对航空装备等科学技术的重大需求,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重大需求,开拓创新,实现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光荣梦想,为建设强大的祖国而努力奋斗!”李博坚定地表示。

“‘西迁精神’激励鞭策着知识分子要做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我正是在‘西迁精神’的感召下,扎根脱贫攻坚一线,用知识服务社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家级电工电子示范中心副主任王新怀表示。

王新怀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天线与微波国家重点实验室重要成员,从事智能天线与毫米波系统方面的研究工作。长期以来,他在宁强、蒲城、白河等县开展技术扶贫,先后建立了3个产学研扶贫基地。在扶贫工作中,他针对宁强县蘑菇养殖农户实际需求,带领团队设计开发了基于Wifi的“互联网+农业生产”智能辅助系统,实现了各类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和相关生产流程的智能控制。根据宁强县万信食用菌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实测结果,该系统可对大棚内各项参数进行云端实时监测及设备的远程实时控制,实现了增产30%的良好效果。

“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脱贫攻坚的一线去,将命运融入国家发展、时代进步的大洪流,用理想激荡青春,用创造点燃激情,用贡献彰显拳拳爱国心。让我们共同努力把祖国的未来建设得更加美好!”王新怀向科技工作者发出倡议。

耕耘在田间地头

在三秦大地的田间地头、果园农舍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衣着朴素、皮肤粗糙,看起来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是,他们精通农活,为农民解决各种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热衷于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带领农民致富。他们被农民亲切地称为:“老师!”他们就是扎根在基层一线的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

在安康市石泉县科协兼职副主席、农技站站长胡松看来,基层科技工作不好干,但硬着头皮也得干好!“干好基层科技工作,服务好基层百姓,绝不辜负组织的信任!”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干的。胡松在农技站站长岗位干了14年,先后主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粮油高产创建集成技术、水稻油菜一体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覆盖全县11个镇161个村(社区),节本增效9053万元,挽回农作物病虫害损失1000余万元,为全县农民增收3800万元以上。

他个人曾获得全国科技抗灾促春管保春耕指导服务活动先进个人,多次荣获陕西省、安康市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一、二、三等奖。2019年,石泉县农技站被陕西省土肥站评为“土肥先进集体”,被安康市农业机械化与农村经营工作站评为“全市农机化工作先进单位”。

“作为一名基层科技工作者,我深感身上沉甸甸的责任,我就是要把这份工作干好,把科技工作者执着、务实、担当的精神传承下去!”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