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科学精神 提高科学素质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科学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科学素质反映公民的文明素养,体现社会的文明程度,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也充分反映了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导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与公民科学素质相关的问题也很突出:一是疫情防控中反映的科学素质问题。在疫情防控方面,许多人不了解防治知识,对疾病认识不足。没有掌握如何洗手消毒、如何戴好口罩等极为普通的科学常识,对病毒知识了解的人则更少。有的人误以为吸烟、喝酒能预防新冠肺炎。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疫情防控。二是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反映的科学素质问题。疫情发生以来,社会对滥食野生动物陋习的问题反映强烈,这些问题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重大隐患和威胁。这不仅反映出法律意识和传统陋习问题,也反映出公民对野生动物缺乏了解。

抽样调查发现,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整体仍然偏低。2018年中国科协组织开展了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调查范围覆盖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8~69岁公民。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8.47%,比2015年的6.20%提高2.27个百分点。即使如此,这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较大。例如,瑞典公民2005年具有科学素质的比例就已经达到35%。

党的十九大指出,“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这对促进我国社会发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针对公民科学素质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强公民科学素质相关工作的规划引导。我国已将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10%的目标写入了“十三五”规划。即使达到这一目标,也是相对较低的水平。建议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目标继续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并且要加强普及力度,提高普及标准。

二是补齐公民科学素质的短板。在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普及科学知识方面,以前比较重视一般科学和技术知识的普及工作,但对如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如何应用科学知识提高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解决人们日常生活方面的科学常识问题,重视不够。要从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科学知识入手,加强卫生防疫知识、健康知识、生物知识、救灾防灾知识等方面的宣传普及工作。

三是提高公民科普知识的质量。当前,科普知识资源整合不够,质量不高。特别是网上传播的一些养生保健知识鱼龙混杂,莫衷一是,有的严重误导读者。要把传统媒体,包括图书、杂志等优质的科普知识资源集中起来,加大宣传力度。我国近年来每年出版的科普图书1.5万种,出版的科普期刊535种,推出了一批权威、准确、有阅读价值的科普文章或著作。同时,要加强科普原创工作,创造更多优惠条件,加强评价引导,鼓励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多写科普文章和著作,鼓励新闻出版单位推出更多科普文章和科普著作,提高科普质量,加强权威发布。

四是抓好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重点。在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方面,要突出抓好青少年这个重点。科学知识要从小抓起,代代传承。要把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普及科学知识更好纳入教育体系,增加教科书科学素质方面的内容。

五是用好新媒体传播平台。目前,网络和手机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渠道和阅读载体之一。一方面要加强传统媒体科学知识资源和产品的在线发布,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新媒体科学知识的生产和传播,充分发挥微信、微博、客户端的作用,使科学知识的传播更及时、更生动、更有吸引力。(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期刊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