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部分交通站点增加人工智能群体测温设备

随着春节后复工日的临近,全国各大城市的公共场所已建立更加严格的防控措施以应对疫情。北京地铁公司自1月31日首班车起,北京地铁实现全线网进站测温工作。

在体温测量是这场战斗的关键环节,面对地铁的大客流密度,如何做到“无接触感应”“高效率通行”“高温智能预警”是留给城市管理者的巨大挑战。各大科技企业也使出十八般武艺,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案。

近日,在北京的牡丹园地铁站,一套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群体测温设备投入使用,如果乘客仔细看会发现在地铁安检设备上多了一个摄像头和显示器。据了解,该设备每秒钟可测15名乘客体温,误差小于0.3℃。

记者按照惯例,将背包放进仪器中过安检,在没有任何接触和时间耽搁下,屏幕自动显示了记者的体温:36.3 ℃。

提供这项技术的企业的高级经理刘瑞伟介绍说,这是一套“人体识别+人像识别+红外/可见光双传感”的创新解决方案。与一般体温检测设备不同,该设备除了利用前端红外相机鉴别人流中的高温人员外,还可以根据疑似发烧者的人体、人脸信息,辅助工作人员快速定位体温异常者。

刘瑞伟说:“即便在口罩和帽子大面积遮挡人脸的情况下,距离3米至5米范围内,系统也能帮助工作人员快速筛查通行人群体温,大大提升公共空间的安全性和检测效率。”

“一套系统可以部署 16 个通道,基本保证一个地铁口管控。人流量较大的通道在人工智能系统的辅助下,仅需1名工作人员就能够管控测温现场,降低一线工作人员被感染的风险。”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谢忆楠说。

此外,在清河高铁站出站口布设了AI大客流体温检测系统,出站人流无须停留、挨个测体温,只要正常走出车站,系统就能通过红外设备准确检测出体温,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准确对应到每个人身上。千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人脸识别”+“红外视频监测”等技术,可以远程锁定体温异常者,也在部分交通站点紧锣密鼓“上马”。

疫情期间,北京市已出台十条举措加速疫情防控领域科技攻关与项目落地,支持有关主体启动立项,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海淀区积极利用科技创新资源优势,调动辖区科技创新企业,快速研发调试,科技助力疫情防控。”海淀区有关负责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