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墨守成规 以“一堆一器”为起点走出中国核工业创新路

北京西南郊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一座厂房外,静静矗立着一块巨大的磁铁,一片树林外,与之东西遥遥相望的,是一座红色、古朴的反应堆大楼。这就是我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打造的组合,俗称“一堆一器”。

2020年12月24日,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文物局共建军工历史文化遗产战略协议签署仪式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举行。

本次签约标志着军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迈入专业化、体系化、科学化的新征程,开启了军工文物建设的新纪元。签约仪式后,原子能“一堆一器”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揭幕。

“军工文物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厚重的军工精神,是在新时期不断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讲话中评价。

核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反应堆、加速器等重大设施。当今世界核科技水平的表现形式,集中体现在反应堆、加速器的先进程度。

20世纪50年代,我国还不具备自己建设反应堆的条件。1955年4月,中国政府代表团与苏联政府签订了《关于为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利用原子能的协定》。这意味着在核科学领域,苏联方面将向我国提供一座7000千瓦的重水型实验性反应堆和一台直径1.2米的回旋加速器。

1958年9月27日,“一堆一器”的建成,开启了我国原子能时代。在原子弹、氢弹、核潜艇成功研制,我国同位素生产和应用,核电起步和发展,核科学技术发展等方面,“一堆一器”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运行20年后,第一座重水反应堆设备出现老化现象。如果勉强维持,反应堆可能被迫关闭,给科研和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如果主动改造,或许可以换来新生,但难度同样很大,特别是在具有强放射性现场施工,设备和人身的安全保障难度更大。

1972年,几经权衡,原子能院正式推进反应堆改建。

更换反应堆内壳是改建中的最大难点,也是改建成败的关键。改建团队采取了对回路系统化学去污、用铁砂袋对局部放射性热点进行屏蔽、使用遥控操作的电动砂轮切割机和自动焊机等几项措施,只用了10余人,提前完成了回路改建施工计划。

1980年,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完成一期改建工程。改建延长了反应堆的使用寿命,经费投入却只有一个反应堆新建费用的十分之一。美国核管会高级专家曾评价,改建是你们反应堆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1985年,该堆改建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业内人士评价,如果当时不从苏联引进重水研究堆,肯定要经过更漫长时间才能跨入原子能时代。但引进“一堆一器”后,我国科研人员没有墨守成规、一成不变、止步不前,而是敢想、敢改、敢做,最终走出了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创新之路。

“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离不开先进的军工文化的有力支撑。”在国防科工局局长张克俭看来,加强军工文化建设,包括军工历史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是现代化国防科技工业核心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同时要求,国防科技行业要推动军工文物保护利用与红色经典线路、研学科普基地建设融合发展。(科技日报记者陈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