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科学经典 弘扬科学精神——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

“诵读科学经典,弘扬科学精神”——大家好,我们是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轻型动力实验室党支部,我是杜强、我是廉曾妍、我是王沛。

今天,我们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文章《请历史记住他们——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发表于1999年5月6日的《人民日报》。作者是原中顾委常委、国务委员张劲夫同志,1956年至1967年曾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主持中国科学院的日常工作,是“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研制工作的重要参与者与见证者。

在他的这篇回忆文章中,不但有党和国家领导人运筹帷幄的历史场景,更有中国科学家的英雄群像,他们是中华儿女的杰出代表。在那个白手起家的时代,众多科学家抱着一腔热血,突破重围,回到祖国怀抱,以无畏的奉献精神,从零起步,奠基了我国的国防工业,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极大振奋了民族精神,使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当前,党的十九大报告擘画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路径,明确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作为新时代强国梦的重要保障,以航空发动机、高端半导体芯片等为代表的战略高技术研发关系国家安危、人民健康、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我们应当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面向新的国际形势,更应学习当年科技功勋们的矢志报国情怀和艰苦奋斗精神,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在科技创新征程中不断努力,做出更多原创性、先进性、实用性的科技成果,助力祖国的现代化伟大事业。

中央决定由国防部五院负责研制导弹。从各方面调人,主要是从科学院调,许多重要研制任务也要科学院来承担。当时,导弹研制也是按照中央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办。我们一方面尽可能争取得到苏联的一些援助,但另一方面,立脚点还是我们自己干。

那时,搞导弹是以五院为主负责研制。他们建立了若干相应研制机构。要从各方面调人,主要从科学院调一批科学家去。当时,我建议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我们参与五院搞;另一方面,科学院自己也搞。我们科学院搞探路工作,先走一步,为五院服务。我这个建议聂帅同意了。科学院自己也搞导弹研究,因为当时人才主要在科学院,我们除了调走一些骨干到五院以外,科学院在这方面的研究所很多,综合能力很强。因此,中国决定搞导弹是两条腿:一个是五院,这是主管部门专门干这个事,国家大力支持;一个是科学院,也搞研究,搞探索工作,也有实验基地。

在中央决定搞导弹之后,钱学森的师弟郭永怀,在面对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与祖国需要何去何从的时候,他选择了祖国的需要。为了避免遇到美国当局制造的麻烦,他在和学生们聚会的篝火旁,掏出十几年写成的没有公开发表的书稿,一叠一叠地丢进火里,烧成灰烬,令在场的学生惊呆了。他的夫人李佩教授当时也感到可惜。郭永怀教授带着对祖国的赤胆忠心,也带着非凡的力学和应用数学的复合智慧,携全家回到了祖国。中央很重视,毛主席亲自接见他。科学院安排他和钱学森一起工作,任力学所副所长。

发射导弹,需要有发射基地。钱学森提出,搞导弹主要看你火箭用什么燃料,火箭的燃料很重要。钱学森说一定要搞新的高能燃料。科学院要把科研重点放在开发自己的高能燃料上,这样火箭才能做得大,射得远。

每一种高能燃料研制出来后都要试烧,要试车,火箭的发动机、尾巴的喷管均要试验。我和钱学森商定,让科学院力学所承担这个任务,需要选一个实验基地,当时民航局给了我们一架专机,在北京上空转了几圈,我和钱学森坐在飞机上往下看,看了几遍就选定京郊山区的一片林地,成立力学所二部,由林鸿荪负责。林鸿荪是钱学森在美国大学教书时的学生,也回国到力学所工作。另外,让化学所与他们配套,也成立了化学所二部,主要研制高能燃料。同时科学院还有好几个研究所也研究高能燃料,特别是大连化学物理所,是搞石油煤炭研究的,业务上比较接近,过去叫石油研究所。另外,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上海有机化学所,这些所都接受了任务,研究开发中国的高能燃料。上海和大连在山区也搞了实验基地。因为钱学森、郭永怀他们有这方面的专长,实验基地的主要实验方向是先试验液氧,要把氧气变成液体,它需要低温。科学院在中关村建立了一座气体站,可以集中相当数量的氧气、氢气。既供应民用,也供应科研使用。科学院物理所洪朝生负责的低温实验室,专门研究低温,把温度降低,氧气就变成液体燃料了。首先用液氧,需把温度降到零下180摄氏度左右。但推力大的是液氢,可制成液氢的难度就大了。需要把温度降到零下250多摄氏度左右,氢气才能液化。而且,氢气还容易爆炸。

科学院主要任务是搞高能燃料。当时,各方面的协作关系都很好。有的燃料毒性很大,我们每次实验都要请防化兵,带着防毒工具,把工作人员都武装起来。高能燃料是导弹一个关键所在。科学院当时承担的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做高能燃料的研究开发,提供给五院。

新的高能燃料研制成功之后,五院先用这个燃料设计发动机。力学所二部由林鸿荪主持,在山区基地建成了两个不同量级的液氧、液氢火箭发动机试车台。做了100多次发动机台架试验,取得了成功。以后,按国防科委要求,将全部试验资料和数据转交给七机部。这一重大成果对他们研制远程火箭起了很大作用。林鸿荪研究员为我国火箭技术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林鸿荪他们每次燃料试验都有仪器测试、记录,有数据,提供设计单位设计。我们主要靠自己,我国第一枚导弹就在1960年搞成了!

1960年,我国的第一枚导弹的发射成功,也凝结着工程兵的功劳。工程兵派出4万工兵,用了两年的时间,在西北的沙漠里建起了规模相当大的发射基地,基地通火车,里边还有飞机场。这是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发射的时候,我们去了现场。聂荣臻元帅身体不好,是坐火车去的;我和张爱萍是坐飞机去的。当时我们三个人都在现场,看第一枚导弹发射情况。这是比较近距离的导弹,发射取得了圆满成功!张爱萍情不自禁地跳起来,拥抱钱学森。它的意义正如聂荣臻元帅在祝词中所说的,我国第一枚导弹在中国的土地上发射成功,开创了我军武器装备的新纪元!

1965年我国第二颗原子弹试爆是用飞机载着投的,但最终要靠导弹发射原子弹。因此,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出现了两弹结合的问题,在导弹上装原子弹,特别是氢弹头。这项工作很关键的问题是要有高能炸药,就是弹头不能太重了,太重就发射不远。要发射得远,弹头要有重量最高限度。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在甘肃专门建立了一个分所,与五机部一个所协作,专门研究高能炸药。经过不断的地面试验,最后把高能炸药的关攻破了,能够使我们的导弹带上原子弹、氢弹,发射得很远很远,成为战略火箭,就是带有核弹头的战略导弹。当然是一步一步来的,一步一步探索,一步一步研究,一步一步开发成功。关于导弹,因为“文化大革命”中钱学森得到了保护,总体来讲发展得较好一些。郭永怀带着力学所二部到国防部门,对发展我国的军事高技术建立了卓越的功绩。后来,他乘坐的飞机失事,因公牺牲,这是我国科学技术界,特别是国防高技术界的重大损失。郭永怀同志是一位很好的科学家。

(朗诵文摘编自《请历史记住他们——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原文作者:张劲夫,朗诵人:王沛 杜强 廉曾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