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科学经典,弘扬科学精神”——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单位)生化工程与装备党支部的王倩。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文章是杨振宁先生的《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追忆两弹元勋邓稼先》一文。发表于1993年8月21日的《人民日报》。杨振宁先生是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与邓稼先相识50载,亲如兄弟,他从一位同行、一位老友,一位普通中华民族儿女的角度去追忆邓稼先同志的戎马一生,可歌可泣,质朴感人,特将此文与大家分享。
1971年,我第一次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见到阔别了22年的稼先。在那以前,于1964年中国原子弹试爆以后,美国报章上就已经再三提到稼先是此事业的重要领导人。与此同时还有一些谣言说,1948年3月去了中国的寒春(中文名字,原名Joan Hinton)曾参与中国原子弹工程。(寒春曾于40年代初在洛斯阿拉姆斯武器实验室做费米的助手,参加了美国原子弹的制造,那时她是年轻的研究生。)
1971年8月,在北京我看到稼先时避免问他的工作地点。他自己说“在外地工作”。我就没有再问。但我曾问他,是不是寒春曾参加中国原子弹工作,像美国谣言所说的那样。他说他觉得没有,他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
1971年8月16日,在我离开上海经巴黎回美国的前夕,上海市领导人在上海大厦请我吃饭。席中有人送了一封信给我,是稼先写的,说他已证实了,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此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为了民族的自豪?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
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不知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筹划昼夜不断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又要有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够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30多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临时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背景音乐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
要将双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仍陷于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以上是文章的节选。“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两弹元勋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朗诵文摘编自《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追忆两弹元勋邓稼先》,原文作者:杨振宁,朗诵人: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