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山:非遗文化里的“中国龙”

正月正,舞龙灯;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祭龙王;五月五,赛龙舟;六月六,晒龙袍……龙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元素,融入我们的衣食住行,融进社会的方方面面。

那么在上海市金山区的非遗文化中,都藏着哪些“龙”的元素呢?

小白龙信俗

小白龙信俗是上海市金山区吕巷镇传承数千年稻作文化的典型体现,这一民俗活动流传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一套丰富有序的祭祀仪式,至今以庙会节庆方式完整留存。2020年,小白龙信俗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小白龙活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其表现形态主要包括祭拜“小白龙神”、神灵巡游、舞小白龙。清晨,人们制作米糕,将米糕等作为祭祀用的祭品;前往相传小白龙“修炼”的秦望山“白龙洞”迎请;随后在胥浦庙载歌载舞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宣读祭文、恭请“小白龙神”出位;接着,人们抬着“小白龙神”按固定路线巡游;最后,队伍返回胥浦庙,仪式结束。

小白龙信俗已深深融入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春播和秋收,人们要祭拜“小白龙神”;节庆日,人们要吃白龙糕、剪小白龙图纸、贴小白龙窗花、做小白龙龙头鞋、舞小白龙等;金山区各街镇都有舞小白龙的队伍和训练基地,在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各大节庆活动中,常常见到小白龙信俗的身影。

龙类风筝制作技艺

自古以来,每当仲春,人们便有自制风筝、放飞风筝的习俗,“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彩龙双飞”风筝深受人们喜爱。2015年,龙类风筝制作技艺入选上海市金山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与此同时,吴越地区丝绸和棉纺织业也很发达,逐渐发展出布艺风筝。到了明代,上海金山一带民间放飞风筝习俗已相当盛行,到了清代已有鼎盛之势。

很久以前,风筝可用于报警,是渔民排险、渔家盼归的法宝。现在生活安逸了,放风筝的传统依旧延续了下来,成了海边居民的一项群众性文体项目。

做风筝,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特别是这种龙头长串风筝,结构上工艺复杂,对美术的要求很高。经多道工序制成的龙风筝口含金珠,一双浑圆的大眼睛神气十足,惟妙惟肖。

近几年,上海市金山区石化街道连续开展风筝制作、风筝放飞、风筝比赛、风筝鉴赏等系列活动,让风筝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走进了学生的课堂,为风筝插上奋飞的翅膀,让风筝文化飞得更高、更远。

上海米糕(白龙糕)制作技艺

白龙糕,凭借精致的外观和香糯爽口、甜而不腻的口感深得当地百姓喜爱。2015年,白龙糕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上海市金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白龙糕距今已有百年历史。据《金山县志》及《干巷乡志》记载,上海金山地区每年农历九月九日家家都有碾粉做重阳糕斋供灶君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变迁,斋祀之习渐消,重阳糕成为人们重大节庆时的糕点,至明末清初流传到干巷四圩网船埭,后作为网船埭村民舞龙时专用点心。

白龙糕的制作材料选用了优质糯米、粳米、大米,有配米、泡米、磨粉、拌糖水、筛粉、焋糕、蒸糕多种工序,还融入了现代人喜爱的口味,有豆沙馅、猪油白糖馅、玫瑰馅等。在模具上再刻上小白龙身,显得霸气十足。

如今,在上海金山干巷街上也有专门制作白龙糕的工作坊,上海吕巷水果公园每年也会组织制作白龙糕的活动,使白龙糕这一项传统美食得到传承与发展。

(图片来源:文旅金山,原载于微信公众号“文旅金山”)



原标题:上海金山:非遗文化里的“中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