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耈街彝族苗族乡利东山的野生杜鹃花迎春绽放。每到这个时节,当地的苗族妇女们就会换上盛装,登高踏春,走亲访友。绚丽多彩的苗族盛装成为春天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昌宁县耈街苗族彝族乡位于县城东北部,距离县城73公里,地处保山、大理、临沧三州市五县结合部,民族文化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中国苗族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五色衣”在这里得以完整保留,还孕育出一套被称为“十八一朵花”的苗族妇女盛装。2006年5月20日,昌宁县苗族服饰(习俗)被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家住耈街彝族苗族乡打平村大龙滩村民小组的陶美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制作的苗族服饰作品曾被云南省博物馆收藏,是当地有名的苗族服饰刺绣者。
据陶美元介绍,耉街苗族妇女的服装分为盛装、二等盛装和便装三类。其中,苗族服饰的盛装由十八件套组成,被形象地称作“十八一朵花”。十八件套包括:包头、包带、包巾、大面肩衣裳、大领褂、小领褂、披肩、飘带(三对)、三角小围腰(三块)、腰带、大四方围腰、小四方围腰、百褶裙、绑腿。
这套服饰的每个部分都蕴含着不同的意义。“比如,我们的百褶裙,每一褶都代表着先人从黄河迁徙而来时翻过的山、蹚过的水和走过的路。还有苗族绑腿,每绑一圈就是一次团结的力量,代表着一种精神的传承。”陶美元说。
此外,耈街苗族服饰的刺绣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是集历史、神话、宗教、美学、哲学、几何学及纺织、刺绣、音乐、美术等于一身的民族服饰,被称为“活的史记”。在刺绣纹饰归类上,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劳动生产工具纹。图案或写意或写实地记录了先人的生活和见闻。据陶美元介绍,几个弓的样式包围着老虎足迹的图案是过去苗族狩猎的痕迹。以前我们的先人没有文字,就会把在路上看到的花花草草、动物等等给绣下来,以此将故事流传给后人。
在耈街乡,大部分苗家妇女都会缝制苗族服饰。奶奶教会母亲,母亲传给女儿,一代一代地传承着。女孩开始懂事就要跟着母亲学习种麻、纺线、织布和刺绣,着手为自己准备一套新婚盛装。
陶美元说:“绣一套盛装大概需要3至5年的时间,这套服饰不仅出嫁时作为婚礼服,而且等老来去世,要用它作寿衣。我们只有穿上这套寿衣,灵魂才能回到黄河岸边,和祖先团聚。”有一首苗族古歌这样唱:“魂归去兮,密密缝、细细缝,不缝路就黑了,灵魂就回不去了,魂归去兮……”
据耈街彝族苗族乡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昌宁苗族服饰现有国家级传承人5人,市级传承人7人,县级传承人302人。耈街乡也建立了5个苗族服饰传承点,每个传承点重点培训3至5名传承人,每年培训十几人到几十人的学徒。同时,每年还会举办苗族服饰民俗文化传习活动暨传承人技艺展示大赛,包括苗族织布比赛、苗族纺线比赛、苗族刺绣比赛等内容,借此强化传承人间的交流学习。
此外,耈街乡还在中小学校成立兴趣小组,让学生对苗族服饰制作技艺有一个初步了解,并培养出更多苗族服饰传承人,将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传承下去。
原标题:云南昌宁苗族服饰:穿在身上的华丽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