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环保行业这几年的热门领域集中在环保治理领域,主要包括大气治理、污水处理、固废处理、资源利用以及环保新材料等方面。
在政策与资本的裹挟下,环保产业步入全新发展阶段。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联合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编制的《中国环保产业分析报告(2019)》预测,2020年环保产业规模约为2万亿元,对应年增长率区间为6.1%~22.5%,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塑料:水泥、钢铁后的第三大材料
未来10年,新型膜材的研发和使用将会为人们提供更加清洁的饮用水,使食品和肉类的制作、存储和运输更加安全,更加环保的人造革、合成革的使用,将减少对于自然界的破坏。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占杰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随着我国塑料废弃物高质化利用技术的有效突破,塑料垃圾回收率从现在的25%达到70%左右,同时一次性塑料如塑料吸管、餐具、塑料袋由可降解塑料替代,流入海洋的塑料制品将会大大减少。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起源于德商礼和洋行输入的赛璐珞片及其制品,一些手工业作坊制成装饰品出售开始起步。”王占杰谈道,新的10年,作为一种典型的绿色加工行业,塑料加工业将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提供更多选择。
随着各种工程塑料、特种塑料制品在汽车、高铁等交通运输领域使用比例的不断增加,以及在动力电池等方面的应用,轻量化、功能化材料为我国交通运输产业换道超车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王占杰告诉记者,功能性强的高性能复合材料是航空、航天产业的基础材料,随着国家航空航天产业的迅速发展,绝缘性好、耐高温的高性能功能化的塑料复合材料将得到广泛使用。
展望今后10年,王占杰认为,塑料将会成为水泥、钢铁之后的第三大材料,如用于节能降噪的泡沫类制品,用于替代木材的塑木类制品,用于装饰、装修用的板、片、型材制品,建筑专用的膜类制品等等,将在建筑的绿色节能、噪音控制、装饰装修领域大放异彩。
能源领域,在新型固体电池的隔膜、风电叶片的芯材,太阳能、核能、潮汐能的利用和发展中,都离不开塑料制品的创新,性能更强、能源转化率更高的产品离不开塑料行业的支撑。LNG作为清洁能源,其运输和储存使用都需要高性能的塑料绝热制品。塑料制品将在能源的使用、运输以及开发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医疗器械方面,现阶段,95%的医疗器械中都会使用塑料制品,在今后的发展中,更多、更精密、可降解、功能性的医用塑料制品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电子、通信领域,功能性塑料薄膜制品将成为印制电路板、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器、太阳电池、电子标签等的重要原材料。
王占杰认为,随着互联网、5G技术的突破,塑料制品加工业也将受益,在今后的10年里,塑料制品领域将会出现越来越多无人值守工厂、仓储。反应型挤出机的推广将大大增加塑料多样化,连续生产工艺也将大大减少环境的负担,实现绿色发展。
垃圾焚烧、危废处置市场将扩容
按照《“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至2020年全国设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无害化处理总能力的50%以上,其中东部地区达到60%以上。多数省份要求2030年城镇垃圾焚烧比例要达到70%左右,城镇垃圾焚烧比例还有提升空间。
随着垃圾焚烧产业政策推进,龙头企业在运营能力和项目经验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凸显,行业竞争格局逐渐清晰,龙头集中趋势不断加强。业内人士预测,全国垃圾焚烧处理能力的复合增速将维持在17%左右,龙头企业增长达30%以上。
危废处置市场也被业内看好。
受中央环保督察、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启动等系列“雷霆行动”以及水泥窑协同处置工艺推广的影响,危废行业突破了长期产能扩张慢、大宗危废无法处置的困境,市场迎来快速增长期,激起危废行业各路诸侯攻城略地,行业放量与收储价格维持高位,供需两旺的五年黄金期已经启动。
中广核新闻发言人黄晓飞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中广核研究院自主研制的等离子体危废处理装置不但能处理核电领域的放射性危险废物,也能处理焚烧飞灰、医疗垃圾、电子垃圾、重金属污泥等民用领域的危险废物,成功地将核电技术应用于民用环保领域。
等离子体危废处理技术利用等离子体瞬间产生的上万度高温,将二噁英等有机污染物快速裂解为无害化的小分子,将重金属等无机污染物固化在玻璃体中,最终得到的玻璃体可作为路基、建材等被使用,真正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及资源化目标,市场前景可观。
危废处理行业的“高门槛、高利润、严监管、大缺口”,正成为各路资本的“香饽饽”。在老牌危废企业不断扩大业务范围的同时,一批新生力量也已悄悄展开布局。
“智慧”水务搅动行业神经
华为公司4.45亿元中标深圳市智慧水务一期工程,成为2019年末水行业热点新闻。近年来的智慧水务项目不少,这个项目这么受关注,一是因为这是华为中标;二是因为中标价创新高,接近4.5亿元。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跨界融合已经十分普遍,环保领域也不例外。
“水十条”发布以来,日益严格的环保压力倒逼存量资产的提质增效,使得水务行业从“重建设、轻运营”的模式向“大运营、重效果”的模式转变,管理模式上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中广核、葛洲坝、三峡、中国中车等央企纷纷进入环保领域,江苏、广西等省份纷纷成立平台公司,行业参与者愈加多元,传统水务企业高速发展下负债率普遍攀升。
面对变局,智慧水务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2018年1月,北控水务集团发布“资产管理+运营管理”的“双平台”战略,向轻资产企业迈进。智慧化转型作为支撑企业“双平台”建设的重要模块独立运作、大力发展。伴随运营管理平台的打造,北控水务集团在“项目掌握动态化、项目管理过程规范化、运营效益判断准确化、加大运营公司激励”4个方向不断突破。该集团运营总监兼运营管理中心总经理刘伟岩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开创‘水厂组团管理,少人/无人值守’试点项目的基础上,北控水务正以构建云化卓越运营能力为目标,研发建设智慧供排水平台,打造北控水务运营‘智慧大脑’。”
在浙江省德清县日前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智慧城市大会智慧水务应用论坛上,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斌也表示,随着云计算、5G等新技术应用的日益广泛,企业对提高运营效率的需求更加迫切,智慧水务必然成为水务企业转型升级的有力工具。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