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领导文化工作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深刻揭示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取得巨大成功的密码,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人民奋进新征程、夺取新胜利的信心和力量。在全党全国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之际,回顾百年来党领导文化工作的光辉历程、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必将激励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使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稳步迈进。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传播革命文化、服务革命事业

在革命斗争中,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围绕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主要任务,积极开展文化文艺工作。毛泽东强调,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明确了党的文化文艺工作的方向、原则、任务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我们党开展文化文艺工作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即开始在苏区根据地创办通讯社、电台、报刊,建立图书馆、博物馆,开展文艺宣传和群众文化活动;在国统区主导建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等左翼文化团体,从事马克思主义宣传和革命文艺创作,为传播进步思想作出重要贡献。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我们党在延安成立鲁迅艺术学院,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引导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一大批文艺经典,创办新华广播电台和《人民日报》等,唤起人民的觉醒,鼓舞人民英勇奋战,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提供了精神支撑。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文化事业管理体系初步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我们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建设任务随之发生转变。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吹响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号角。1951年,在如何对待京剧等旧文艺问题上,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明确了我们党对待文艺和传统文化的态度。1956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确立了我们党的文化工作方针。毛泽东还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重要论断,为这一时期文化文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随着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党的文化管理体系逐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由党委领导的宣传系统和政府领导的文化行政系统构成的文化管理体系基本形成。一系列文化管理制度、工作规则、政策法规陆续出台,重要文化机构国有化改造全面推进,一大批新型国有文艺院团建立,新型艺术管理体制逐步确立,涌现出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话剧《茶馆》、京剧《穆桂英挂帅》、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油画《开国大典》等精品力作。各地建起一大批影剧院、图书馆、文化馆(站)等文化设施。为配合外交大局,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合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争取有利国际环境。同时,随着我国与其他国家陆续正式建交,越来越多的华侨和外国人来华探亲访友、参观访问。为做好接待服务工作,我们先后成立华侨服务社、华侨旅行服务总社、中国旅行社、中国旅游事业管理局,旅游事业体系初步建立。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走向繁荣,旅游业快速发展

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迎来新契机。党中央确立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提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等新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文化建设,作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为适应对外开放和人民生活需要,中央决定发展旅游业。邓小平提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一系列会议研究旅游发展问题,逐步将旅游定位从单纯的外事接待转向经济产业,提出“搞活市场、正确领导、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指导方针,明确了旅游业发展路径。

这一时期,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文艺发展环境日益向好、创作活力得到激发,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节庆评奖活动深入开展,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等一大批优秀作品竞相推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得到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等保护名录体系逐步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弘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设施网络基本建立,服务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不断壮大,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旅游业在探索中加速发展,形成国内、出境、入境三大旅游市场同步发展格局,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较好满足了群众旅游、休闲、度假需求。对外文化交流广泛深入,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逐步提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自信更加坚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入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论断,将文化自信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将文化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推进,阐明文化建设“四个重要”的地位作用,特别是在继承“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基础上,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两创”原则,首次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文化文艺工作方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对新时代旅游业发展作出部署。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取得可喜成绩。

艺术创作生产持续繁荣。舞台艺术和美术管理体制日益完善,“有规划、有项目、有资金、有组织”的创作生产格局基本形成。主题性创作演出影响广泛,《伟大征程》《奋斗吧 中华儿女》《我们的四十年》等重大文艺演出唱响了主旋律、弘扬了正能量。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等重大艺术工程深入实施,国家艺术基金和中国艺术节、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等节庆评奖活动的引领作用有力发挥,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舞台艺术和美术作品。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博物馆条例》等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制定出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更加有力。覆盖城乡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和博物馆免费开放有序推进。“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项目深入实施,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公共文化机构改革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成果丰硕,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群众享受优质公共文化服务更加方便快捷。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成效显著。一系列重点文物保护工程、考古工程和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工程项目深入实施,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等资源家底逐步摸清,保护制度和名录体系日益完善。文化遗产资源逐步“活”起来,“考古热”“博物馆热”“非遗热”热度不减,到博物馆看展览成为社会新风尚,非遗更好融入人们生产生活,文化创意产品进入寻常百姓家,保护文化遗产正在逐步成为社会自觉。

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体系日益完善,文化产业促进法立法取得积极进展,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出台,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逐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逐步形成。文化产业园区健康有序发展,企业数量不断增长,供给能力迅速提升。文化产业与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加速融合,数字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文化市场业态不断丰富、形态日趋多元、渠道日益广泛,以娱乐、演出、艺术品等传统市场和网络游戏、网络表演、动漫等新兴市场为主体的文化市场体系更加繁荣有序。文化产业总量规模显著提升,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

旅游业发展呈现强劲活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颁布实施,系列配套法规相继制定修订,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加快推进。旅游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以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为主要载体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逐步形成,体育旅游、工业旅游、研学旅游、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层出不穷。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有A级旅游景区1.3万多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306个;国家级度假区45个。智慧旅游持续发展,“预约、限量、错峰”渐成常态,群众旅游体验感不断提升。旅游厕所革命深入推进,游客服务中心、集散中心等设施服务不断完善,群众出游更加方便舒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逐步深入,“诗”和“远方”浑然一体,人们在旅游中更好领略自然之美、文化之美、生活之美。

对外和对港澳台交流合作日益活跃。官方和民间并举、交流和贸易并重,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工作格局逐步完善。配合元首外交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主场外交的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动成功举办,有力服务了外交大局。覆盖全球的政府间文化和旅游合作网络初步形成。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多边文化和旅游合作机制,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我国在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文化和旅游年(节)和“欢乐春节”“美丽中国”等品牌活动影响广泛。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旅游办事处数量持续增长、平台作用逐步彰显。对外文化贸易体系逐步建立,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快速增长。对港澳台文化和旅游工作围绕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深耕厚植,“艺海流金”“情系”等活动品牌深入开展,面向青少年、面向基层的活动深受欢迎,凝心聚力、增进认同作用有力发挥。

百年来党领导文化工作的历史经验和重要启示

一百年来,党领导一代又一代文化工作者投身文化建设实践,走出一条不平凡的发展道路,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对不同历史时期主要任务,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把握文化发展正确方向,使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推进、共同发展。这是文化工作不断开拓创新的根本保证。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决维护党的核心和党中央权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文化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我们党勇于结合新的实践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推进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保文化工作方向始终正确。

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实践证明,党在百年奋斗中领导开辟了一条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发展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固本培元,脚踏中华大地、传承中华文明,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走下去。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为了谁、依靠谁”是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的根本问题。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不断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把人民广泛参与和热情创造作为文化兴盛、旅游兴旺的根本力量。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文化建设是需要创新创造的领域。回顾百年历程,党领导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持续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创新的历史。新征程上,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深化“放管服”改革、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激发文化和旅游领域创新创造活力。

(作者系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