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界榜样——2020年广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2020年5月30日晚,《科界榜样——2020广西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在广西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对2020广西“最美科技工作者”进行了表彰。

发布仪式由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自治区科学技术厅、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广西科学院、广西农业科学院联合主办,由广西广播电视台协办。

在发布的10名2020年广西“最美科技工作者”当中,有在疫情期间“逆行”的医务、科研人员;有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城市发展的工程师;有奔走于田间地头,为农业丰收、农民守护的农业科技专家;有为广西“地贫”防治,长期科研攻关的研究员;还有的来自科学普及、科技扶贫的基层一线……

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与广大科技工作者一起,构筑起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牢固基石。

让我们一起了解他们的优秀事迹,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一起为这些“科界榜样”们点赞,一起学习他们的高尚情操、创新精神和优秀品格。

韦应贤

座右铭:以赤诚追寻所愿,以严谨贯彻所为,以豁达接纳所失,以谦逊感恩所得。

韦应贤,中国共产党党员,高级农艺师,1994年毕业回到家乡来宾从事植物保护工作至今。为把农作物病虫草鼠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指标内,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她认真带领全站人员按照技术要求,克服困难,深入田间调查研究,熟练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准确发布病虫情报,为领导决策和农民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每年指导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治面积900多万亩次。2009年以来,她获科研项目奖6项,农业推广技术贡献奖1次。发表论文7篇,获优秀学术论文奖1项。被评为先进工作者6次,是来宾市第四批和兴宾区第二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她指导“甘蔗螟虫生防技术产业化及推广应用”项目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重大农业害虫性诱监控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防控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广西野生稻全面调查收集与保存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康宽防治甘蔗螟虫示范推广”“频振杀虫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项目获来宾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上项目的实施,综合协调应用多种防治措施,有效控制了病虫疫情,保障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朱斌强

座右铭:天下之事,因循则无一事可为,奋然为之,亦未必难。

朱斌强,高级工程师,现任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装载机业务副总经理兼装载机研究院院长,柳工装载机产品的技术负责人。从事过装载机、起重机产品技术研发,拥有25年工程机械行业从业经验,主导了装载机H系列新平台4个代系产品共36个型号的产品研发工作,创造了装载机产品组合毛利比2018年上涨3.66个百分点,销售收入54亿的业绩;主导了起重机TC-A系列、PT-A系列、LC系列产品,创造了起重机产品毛利总额从2012年的-1034万元上升至2017年的5003.8万元的业绩。

朱斌强获得过广西青年岗位能手、柳州市杰出青年岗位能手、柳州市拔尖人才、柳州市企业优秀中层管理者称号;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三等奖、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广西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类二等奖等奖项;他主导的“土方机械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创新团队”获机械工业优秀创新团队;主导的可靠性设计实践经验获国家“工业企业质量标杆”;领导的广西柳工土方机械试验中心建设项目部分测试获得国家CANS资质;领导的面向工况的工程机械智能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对装载机整机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理论指导意义。取得多个发明、软件著作权、实用新型及外观专利。

刘 卫

座右铭:为孩子们搭建一座通往科学殿堂的桥梁。

刘卫,中小学高级教师,现任钦州矿务局小学科技辅导员,钦北区青塘镇高峰村第一书记。2016年被评为第八批钦州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017、2018年广西优秀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指导学生进行科技活动,创作作品,参加创新大赛,获得第三十三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实践活动一等奖;第三十二届、三十三届、三十四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三等奖。第七届青少年科学影像节二等奖等。个人创作的科教方案,连续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辅导员组一、二、三等奖等。

2018年3月,刘卫服到青塘镇高峰村任第一书记,主持高峰村的脱贫攻坚工作。两年来,他废寝忘食地工作,完成了全村40户,178人整体脱贫,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翻番。2020年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作为第一书记的刘卫,组成排查组,迅速对全体村民进行排查,确保无安全隐患,组织党员、村民志愿者队进行巡村工作,组成志愿者守村队,让进入村庄的人流得到管控。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高峰村无一例病例。

刘卫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任劳任怨,积极创新地实践探索;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开拓进取,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脚踏实地,抓铁有痕地工作,得到了群众的称赞。

杨 磊

座右铭:持续努力,成就更完美的自己;不断创新,打造更多彩的人生。

杨磊,土木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现任南宁轨道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分公司技术部副部长。2012年至今,一直从事地铁设计、技术及科研管理工作,先后参与南宁地铁已开通1、2、3号线的技术管理,现负责南宁地铁在建4、5号线及2号线东延线的技术管理。2019年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年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城市轨道交通科技进步三等奖,2013年获南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7年获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工匠精神模范”荣誉称号,2018年获南宁市委、市政府“南宁市第八批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

主要科研方向为隧道及地下工程,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地铁工程土建方面科研项目20余项,取得诸多创新技术成果。其中,南宁强透水复杂地层地铁深大基坑设计施工关键技术解决了南宁地铁在富水圆砾地层大规模建造深大基坑技术难题,盾构隧道近距离穿越微沉降控制智能预警方法与技术解决了南宁地铁区间隧道安全穿越密集建筑群、火车站房与股道、大型立交等建构筑物施工难题,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首次在广西系统性地建立了基坑技术标准。近几年来,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完成地方标准编制3项,申请专利10余项,已授权专利3项、软件著作2项。

肖玉明

座右铭: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在人间。

肖玉明,广西建工集团总工程师兼技术中心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一级注册建造师。主要从事工程质量管理、施工技术研发及科技创新等工作,积极推动装配式建筑、BIM技术、绿色施工等建筑业10项新技术发展应用。

主持广西重点研发计划《装配式建筑SI体系的关键集成技术研究开发及其推广应用》和创新驱动发展专项《智慧建筑工地机动信息服务站及配套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示范》,分别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资助经费80万元和800万元;参与研发创新驱动发展专项《BIM+装配式建筑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资助经费800万。先后荣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首届广西创新争先(个人)奖、全国建筑业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先进个人称号、全国优秀建造师、全国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先进工作者称号、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建造师奖获、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奖技术创新先进个人、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奖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广西五一劳动奖章等。主编了两部国家级工法、获得1项发明专利和4项实用新型专利、参编了1部国家行业标准、主参编了25部广西地方标准规范;先后发表论文10余篇。

何升

座右铭: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坚持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

何升,博士,现任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广西出生缺陷预防控制研究所副研究员、综合业务科副科长。2009年—2011年赴加拿大国家生命科学院营养科学与健康研究所(Institute for Nutrisciences and Health,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Canada)从事病毒与细胞学博士后研究工作。2012年4—8月赴南方医科大学进行遗传学和教育学学习。是广西出生缺陷疾病防控专家组成员,广西青联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全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出生缺陷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

何升长期从事遗传代谢病检测与防治、孕产保健健康教育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10多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申报发明专利2项;参与《地中海贫血防治》和《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alassemia》两本书籍的编写。2015年获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2018年获中国出生缺陷干预基金会科技成果奖三等奖1项, 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2019年获广西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一等奖1项和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1项。2018年获八桂科普先进个人称号。2019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记大功一次”。

陈真诚

座右铭:心之所向,虽远必达。让科研造福于民,是我们毕生的追求。

陈真诚,教授,现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物医学传感与仪器、生物制造、医学成像与脑认知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教育部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教育部生物医学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西八桂学者、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传感器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纳器件与系统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子学会生物医学电子分会委员。

主持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包括国家重大仪器研制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863项目3项、国家科技支撑重大项目(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1项、广西创新驱动重大项目1项、广西重点研发项目1项、广西重点基金项目1项等。部分成果已经产业化,为企业新增产值1.26亿元,特别是2020年1月,积极投身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科学研究中,研制出了专门用于新冠病毒(2019-nCoV)检测试纸(盒)并实现了产业化。

目前已形成日产4~5万人份的生产规模,为决胜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贡献了一份力量;曾获省部级以上奖项7项,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论文110多篇;主编学术专著1部、“十三五”规划教材2部。

秦志强

座右铭:不惧知识更新快,唯怕畏苦不学习。

秦志强,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现任自治区人民医院大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兼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广西预防医学会呼吸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临床和科室管理,坚持呼吸与危重症捆绑式发展理念,促进学科发展。诊断广西首例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完成广西首例肺泡蛋白沉积症同期双肺大容量肺泡灌洗治疗,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推广肺栓塞规范化诊疗,显著提高了广西地区肺栓塞确诊率和降低了病死率。研究方向为呼吸危重症和肺栓塞等,以第一完成人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共4项,发表医学论文80多篇,参编参译医学专著5部。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积极投身抗击疫情一线,为广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尽职尽责,参与制定医院新冠肺炎防控制度和流程、领导医院发热门诊及呼吸科新冠肺炎排查工作;积极组织科室人员投身新冠肺炎临床救治,同时亲自指导广西“小汤山医院”及广西新冠肺炎诊治;带头进行新冠肺炎防治科研和宣传,撰写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论文、通讯稿、科普文章等10余篇。

龚晶晶

座右铭:要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也要记得工作的成果是团队合作的结果。

龚晶晶,高级工程师,工作期间主要负责车身焊装生产线的研发设计、安装调试工作,负责并完成了近十条车身生产线的设计与开发,参与了五菱之光、五菱荣光、宝骏510、宝骏310、E100等十余种车型的开发工作,有丰富的车身制造及车身工装设计、安装调试、项目管理经验;共拥有国家发明专利五项,新型实用型专利11项,多次获得区市级奖励,包括广西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类)二等奖1次、广西重工业先进工艺工装成果奖一等奖3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作为口罩机设备区域技术负责人,扎根一线,连续奋战,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工匠精神,圆满完成设备装调任务。

作为团队中的“女兵”,龚晶晶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而比男同志们少跑现场,而是主动担当,迎难而上,很快成长为团队骨干。从职场新人到团队骨干,从传统工艺到创新技术,从精耕专业到跨界融合,龚晶晶用她十余年勤于学习、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的工作经历,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最美科技工作者的朴实身影。

雷敬超

座右铭:科研经历的是一条非常曲折、非常艰难的道路。

雷敬超,现任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海南甘蔗杂交育种基地主任、助理研究员。2008年毕业至今,被选派到海南从事基地服务管理和甘蔗杂交育种工作。自1965年以来,从南繁基地走出了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知名专家团队,也孕育了“坚韧不拔、拼搏进取、创新创业、求真务实”的南繁精神。每年来自全国29个省市区、700多家南繁单位的6000多名科技人员活跃在南繁基地,雷敬超就是其中一员。

多年来,雷敬超和他的团队配制近万个花穗,保育了来自世界各地的1000余份亲本,与其他科研人员一起解决了甘蔗开花难的重大科学难题。他先后荣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10余篇、获国家专利授权3项。参与创制了42份甘蔗亲本并育成甘蔗新品种8个,曾连续六个年度获广西农业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他以科研作为使命,坚守责任,凭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为甘蔗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强的保障,同时也通过不断的探索、创新,使基地的杂交科研工作步入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