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兵盆地洞穴遗址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布兵盆地洞穴遗址群位于田东县与田阳县交界处,发育于喜马拉雅运动阶段的布兵盆地,东西长16公里,南北宽2公里,为平行于百色盆地的小型附属盆地。
田州岑氏土司墓和人类远祖住过的么会洞就在盆地中部的石山上。
2001年3月,广西自然博物馆考古队在调查时,发现么会洞保存有较为丰富的堆积物,并在地层中采集到小猪、猕猴等一些哺乳动物牙齿化石,以及一枚硕大的灵长类牙齿化石。这枚灵长类牙齿化石与巨猿和猩猩存在差异,而与直立人接近,但尺寸又明显超过直立人的变异范围,似乎与印尼发掘的“魁人(巨人)”牙齿化石相似。
之后,广西自然博物馆考古队两次在么会洞进行发掘,又发现一些高等灵长类化石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和石制品,包括小种大熊猫,中国黑熊、剑齿象等40多种。出土的步氏巨猿、大熊猫、爪蹄曾、裴氏猪和小猪等,均为柳城巨猿动物群的典型,与之有较大的可比性,其时代应与其相当,属早更新世。
2012年5月3日,国务院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包括么会洞在内的布兵盆地洞穴遗址群,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6月13日,由美国国家自然博物馆、美国夏威夷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广西自然博物馆、田东县人民政府共同发起,成立“广西布兵盆地第四纪洞穴研究中心”,以对布兵盆地洞穴遗址群作进一步的发掘研究。
延伸阅读: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