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学宫位于今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南恩路江城一小,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迁建于今址,清嘉庆五年(1800年)重修为今天规模,现存较好的建筑有大成门、大成殿和东西庑。
在《阳江志》(民国14年版)载:宋庆历四年(1044)始创恩州学于城南二里处(约在荔枝园住宅区),而县学在城内西隅(即江城渔洲路,今八小一带),后因兵 及其他缘故,曾几度迁移。现存的学宫是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建成。从明正德九年(1514)起至清代,经历十五次的重建、改建、增建。其中嘉庆五年(1800)知县李协五倡捐平基重建。重建后的学宫为砖木结构,以中轴线排列各单体建筑物,均衡对称组成一座宫殿式建筑,共占地面积4700平方米。其中单体建筑依次有棂星门(前门)、泮池、戟门(前殿)、东西两庑、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儒学东斋、儒学西斋、尊经阁,构成严谨完整布局,内外浑成一体。红墙绿瓦,规制大备,是阳江县工程规模最大,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较高的古建筑。
大成门面阔五间,穿斗式梁架,柱架侧样类似十二架椽屋分心用三柱。各柱柱头隐刻圆栌斗,檐部出檐形式为六椽栿穿檐柱成方形挑梁承托撩檐枋出檐,檐口施封檐板和飞檐,挑梁下施雕刻成云纹的插栱。大成门建在高台基上,硬山式顶,灰批脊饰。
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屋顶筒瓦为绿琉璃瓦,板瓦为土瓦。殿内梁架为七架梁,前后有乳栿、剳牵,乳栿下施梁穿过砖墙撩檐枋。出檐形式具有十分明显的地方特色,穿墙而过的梁变成枋木,其头部雕刻着各类卷云和夔纹组合的纹饰,枋下承以两跳插栱,枋上承托檐檩,枋头两侧还出一对深浮雕夔纹雀替。
大成门、大成殿用材考究,均用优质红木制成,其构架是清代中、后期粤西地区大式木构的代表。
2008年11月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公布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通知》, 阳江学宫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延伸阅读:
·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