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活动评审工作中请托行为处理规定(试行)》解读

为维护公平公正的评审环境和风清气正的创新生态,科技部12月30日发布《科学技术活动评审工作中请托行为处理规定(试行)》(以下简称《处理规定》),对科学技术评审工作中的“打招呼”“走关系”等请托行为,出重拳、下狠招、动真格,彰显了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在最讲“客观、公平、公正”的科研评审领域,“打招呼”“走关系”等请托行为影响范围之广、危害之深,不言而喻,不能将其简单作为社会现象,或人情社会关系学的一部分。

当前,科研评审中请托方式可谓“形形色色”“无孔不入”。从上门拜访,到短信、电话、电子邮件、微信,委婉拜托者有之,直言相求者有之,而被请托者,或确因真情实感,或碍于情面,少有直接拒绝。本来应当以学术水平为衡量准则的学术圈,夹杂进了人情、关系等度量衡,变得让人无所适从,特别是给潜心研究的科研人员造成了困扰。

绝大部分科研人员内心对请托等行为是鄙视的。无论是私下交流,还是公开场合,很多人都在大力呼吁要加强监督,完善惩戒。但一到自己成为当事人时,部分人往往又违心地随了大流。理由无非有两种,一是表示对评委的尊重,顺便提醒评委适当关注自己或自己团队;二是担心别人“打招呼”,自己不行动会吃亏。

为了破除这种“不想打招呼但又不得不打招呼”的怪圈,国家有关部门近年来出台系列措施。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指出,抵制各种人情评审,在科技项目、奖励、人才计划和院士增选等各种评审活动中不得“打招呼”“走关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此前也发公开信,呼吁各方遵守科学基金管理的各项规定,坚决杜绝“打招呼、请托、围会”以及“跑风漏气”等各种干扰评审工作的不端行为。2020年9月1日起施行的《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明确将“打招呼”“走关系”等请托行为列为违规行为,为彻底清除“人情风”“圈子风”提供了更为具体的制度支撑。

在此基础上,此次出台的《处理规定》进一步明确了科学技术评审工作中的“负面清单”,明确告诉参与评审的各方哪些行为是违规的,如何对“打招呼”说“不”。科技活动申请者、评审专家、评审工作人员等都要对抵制请托行为作出承诺,并积极配合调查处理,特别是评审专家、评审工作人员对收到的请托事项要及时报告,主动回避与自己有利益关系的评审工作。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处理规定》是高压线,是“紧箍咒”,只有每个参与者都知道自己的行为边界在哪里、受到怎样的约束,才能有效规避一些侥幸心理,彻底压缩“潜规则”的空间。

科研人员渴望的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有赖于每一个参与者的努力。当下,国家各有关部门动真格、出实招,不断完善相关制度设计,参与科研活动的各方,更应怀有对规则、对科学的敬畏之心,恪守准则,走正道。唯其如此,学术的天空才能蓝天白云,清爽宜人。(科技日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