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街遗址

庙街遗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庙街遗址位于济源市庙街村西,面积约75万平方米。夏少康及其子帝杼、周武王之弟原叔曾在此建都城,故名原城。

1959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与济源县文化馆对原城遗址进行试掘。在遗址西部开挖探沟两条,一为东西向,一为南北向,均长10米宽3米,发现文化层厚约1~3米。按土质土色将文化层划为四层:第一层为耕作扰乱层。泥质灰陶居多,夹砂陶灰陶次之。形器有鬲、、碗、豆、盘以及绳纹板瓦、筒瓦、瓦当等。石器均为磨制,有刮削器、石斧、石镰、石箭头、石球等。骨器有锯齿镰、蚌镰、尖状器等。分属龙山文化至汉代多个时期。第二层为战国文化层。出土了大量形器,有瓮、盆、豆、纺轮、陶片等。纹饰以绳纹为主,方格纹少量。另外还有石铲、-、石箭头、骨箭头等。第三层为商代文化层。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并存。形器有鼎、鬲、豆、瓮、罐、盆、杯等。纹饰以绳纹居多,刻画纹、方格纹次之。石器有刀、镰、箭头。骨器有铲、锯、箭头等。第四层为龙山文化层,年代最早,距今约四千年。出土物有盆、鼎、壶、甑、豆、碗、环、瓮等陶器。尖状器有刀、锯、镰等石器和铲、镰、箭头等骨器。另外还有夏文化罕见的卜骨、陶祖。

1978年和1994年,省、市考古工作队又相继对庙街遗址作了进一步发掘,出土物分属商周时期和龙山文化时期。出土文物证实,早在四千年前,济源一带农业已进入农耕阶段,普遍使用石刀、石镰、蚌刀等收割工具:陶器制作普遍使用轮制技术,陶器质地坚硬耐用;箭除了狩猎之用外,主要用于战争;卜骨的出土,表明那时已出现了专职巫师,他们应属于贵族阶层。陶祖则是原始社会群体生殖崇拜的见证原城遗址是济源惟一有史书记载且有夏文化遗存的夏代都城,对研究中国夏文化的分布及内涵特征有重要价值。196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庙街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延伸阅读:

·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