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水田占补平衡困局,2017年广东省政府印发《广东省垦造水田工作方案》,确定到2020年完成垦造水田30万亩的目标任务,率先启动大规模垦造水田工作,并形成了政策体系。截至今年4月底,广东省已动工垦造水田项目共34.25万亩。通过垦造水田工作,广东突破性地破解了广东省水田占补平衡困局,开拓性地探索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路径和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严守红线,兑现水田占补平衡承诺
通过各部门协同配合、省属国企示范带动以及各地积极推进,广东垦造水田项目已形成水田指标约19万亩,支撑了报国务院批准的建设用地项目水田占补平衡承诺兑现,确保广东连续21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广东省已验收垦造水田项目新增耕地平均质量等别比垦造前提升了2.9等,昔日旱地荒田蝶变为“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网”的现代化高效农业生产区,自然生态景观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与此同时,垦造水田增加了优质耕地面积,助力广东高质高效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并支撑国家下达的新增50万亩早稻种植面积任务落实,切实保障了粮食安全。同时,通过统筹调剂广东省水田指标5.2万亩,保障了铁路、高速公路等136个重大和民生急需建设项目落实水田占补平衡,兼顾了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双重需求,加快了重大项目落地建设。
此外,广东通过将垦造水田与精准扶贫、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农村综合整治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工作紧密结合,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构建政府市场双向发力、多方主体参与共赢的耕地资源价值实现及补偿机制。粤东西北各市通过广东省统一的交易平台,公开竞价出售水田指标获得收益用于支持当地发展,省级出售水田指标所得资金原则上用于农业农村建设,强化珠三角核心区对粤东西北农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深化土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改革。
攻坚克难,全力推动新一轮垦造水田
看到成绩,也要正视困难。2017年起垦造水田形成的大部分指标都要首先用于兑现历史承诺,可用于新的建设用地报批落实水田占补平衡的指标不多。经过近几年的大规模垦造水田,宜垦后备资源已越来越少,垦造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过度开发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当前,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选择外出打工,许多肥沃的耕地抛荒,靠单一部门的行政力量很难从根本上扭转。特别是垦造水田项目要求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相比种植其他经济作物收益显著偏低,更进一步加大了项目后期管护的落实难度。
为此,广东在总结提炼上一轮垦造水田经验的基础上,印发了《广东省垦造水田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确定了到2023年至少完成垦造水田15万亩的目标任务,同时优化了垦造模式、项目管理、利益分配、后期管护等制度机制,全力推动新一轮垦造水田。
在国家层面,建议尽快明确补充耕地项目后期管护及“出库”管理规则,特别是明确补充耕地项目后期管护的主体责任、部门分工及管护期限。同时,改进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方式,建立补充耕地指标跨省域交易平台,以及全国性的耕地保护基金和占补平衡统筹机制。
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政策实施以来,有效解决了区域间耕地资源不平衡的问题,但也存在限制较多、程序复杂、耗时较长等问题。建立统一的跨省交易平台,允许各省在平台上交易补充耕地指标,或允许各省根据实际需求协商一致后,共同报国家确认交易、划转补充耕地指标,可以进一步提高补充耕地指标交易的效率和市场化水平。
对由于耕地后备资源匮乏、难以在本辖区内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地区,可由各省根据占补平衡需要向国家缴纳相关费用,并纳入全国性耕地保护基金,由国家根据全国补充耕地后备资源和提质改造潜力,在适宜的地区集中大规模开发补充耕地或提升现有耕地质量,有效发挥规模效应,避免各地零星开发、难以集中管护等问题,实现全国耕地占补平衡管理“一盘棋”。(作者单位:广东省自然资源厅耕地保护监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