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侯寺

三侯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位于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五陂镇,距萍乡市城区约8公里,距安源约6公里,是萍乡的重要旅游景点,来萍乡观光者到了五陂镇大都先必前往三侯寺。三侯寺旧称三侯庙,又称张相公庙。创建于明崇桢二年(1629),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东临南河水,南靠乌龙山,西傍三侯古桥,北对册冈宝刹。

据地方史籍《昭萍志略》载:“萍南大田有三侯,屡著灵异,里人所建,以祀张相公”。“尝读唐书张宏靖传,三世皆宰相,封侯,时号三侯张相公家,今三侯庙亦张相公”。寺中祀祭之张相公,并非唐代张宏靖,只是借其义,祀祭生于明朝万历二十五年(1597)的张景鸿,字逸云,号康,湖南济阳人氏,弱冠中秀才,后又精通岐黄之技。为避祸难,奉母离乡,飘泊至山清水秀的横头洲,自称横头洲子,设馆教书营生,且以所学之医术,常为乡邻治病,助药贫困者,其育人济民之高尚品德深孚众望,皆称张相公。明崇桢二年(1629)秋,瘟疫蔓延乡里,民众惶恐不安。张相公得一梦:洲上的井水已含毒,切不可饮用。梦醒,惊骇异常,起床告知乡邻。天亮后,张相公立于井旁,劝阻前来汲水的乡民。然,乡民不信,执意取水,张相公既急又无奈,手掬井水先尝,当场暴亡。众皆失色,号啕恸哭,既为张相公舍已为人的善举义举所感动所震撼,更痛心疾首地悔恨未听劝阻,致使张相公英年早逝。在此,建寺立像,奉为神灵,晨夕拜谒,长年祀祭。

三侯庙依山就势而筑,有北向南,由低至高,三栋两层,典型的清代宫廷式建筑。整座寺庙由山门、中门、戏台、茶楼、张康真人殿、大雄宝殿、地藏王殿、慈云阁、相公楼等建筑,构成一处错落有致的古代建筑群,建筑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张康真人殿是三侯庙建筑群体中的主体建筑。坐西朝东,为三进土、木、砖结构,风火山墙硬山顶建筑。前为二道木制空格花隔门,后墙和山墙楼下均为三合土水砂墙,楼上为窑砖墙伴,无开窗。内有九对抬梁式方形石柱支撑,采用梁、柱、檩、椽,阴阳卯榫方法,并配以雀替,两处八角藻井一处罩亭及天花板平楼。前殴与中殿交接处有一中心天井,后殿靠中殿处有两处边墙天井排水采光,后殿上厅有一高大的二层花格楼台式可采光的八角形罩亭。建筑结构中的花拱、插拱是当地的典型代表,具有南方地区建造方式和风貌。2005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侯庙是当地祀奉舍己救人的张康而建。张相公,名景鸿,字逸云,号康,湖南浏阳人。生于明万历二十五年,因兵乱–隐居萍乡大田,以教书育人,行医为生,明崇祯二年以身试井毒暴亡,葬于后山乌龙山上。现在寺庙后的乌龙山上仍完好地保存着张相公的墓葬。

横龙寺位于安源区城郊管委会长兴馆村西1.5里,占地面积794.88平方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名纯阳观,它历史悠久,建寺时间约在一千三百年前的唐朝。唐代时称鸣龙寺。武则天称帝期间的证圣元年(695年),曾派员降香鸣龙寺,并由诗人、朝廷官员宋之问题匾额“鸣龙寺”。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载:“萍乡县鸣龙寺在县西南六里,额则天证圣元年宋之问所书,有回鸾返鹊之文,今在。”随着岁月推移,鸣龙寺衰败了。据《昭萍志略》记载,北宋时有人在此依岩结矛为庵。明代初年覆以椽瓦,明天顺年间知县王施摔邑人王延兰建殿宇。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修纯阳观,同时更名为横龙寺。此后经历多次修缮。

山门上镌刻“横龙寺”三字。庙宇为前后两栋,中间由十八拱长廊相连。前殿纯阳殿系前后堂式二分水硬山顶,面阔13.29米,进深25.55米。门额题“纯阳观”,联曰:“欲寻古寻休疑僻、试饮灵泉亦有缘”。前殿厅堂之间天井中有一水池,清泉从地下喷出,清澈透人,四周围以石栏杆,池中有石龙头,均为明代风格。后殿三清殿面阔11.45米,进深20.61米。大殿顶拱为木结构八卦装饰,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前后两栋均面阔三间。十八拱为绵延向上的拱形走廊,由十八个砖砌拱形构成。蜿蜓曲折,逐级而上共为七级台阶。各拱之上盖有瓦料,用以遮阳避雨。十八拱长廊长25.55米,宽13.29米,每拱的大小约一丈见方。“十八拱”建筑样式颇具特色,堪称横龙洞一景。

大田村:大田村…… 大田村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