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入歌来——从《我的家》唱响春晚说起

在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春晚的舞台上,一曲《我的家》宛如春风拂面,唤醒了亿万观众心底对绿色家园的无限向往。这首歌由全国林草基层工作者代表倾情演绎,他们用质朴而真挚的歌声,唱出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壮丽篇章,也唱响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我的家》绝非一首普通的歌曲,它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艺术化身。平实而深情的歌词,悠扬动人的旋律,如同细腻的画笔,描绘出一幅幅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画卷,展现了中国大地上一个个绿色奇迹的诞生。

过去20年间,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从塞罕坝的林海到库布其的沙漠绿洲,从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到城市湿地的生态修复,这些令人惊叹的变化,不仅仅是数字和政策的胜利,更是每一个中国人自觉行动的成果。这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绿色接力,是无数平凡人用汗水和心血铸就的伟大征程。

《我的家》的演唱者们,正是这些变化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们中有塞罕坝机械林场的职工,数十年如一日,守护着万顷林海,用青春和奉献书写着绿色传奇;有投身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的治沙人,用汗水浇灌出片片绿洲,让生命在荒芜中绽放;还有无数默默奉献的护林员,用脚步丈量山川河流,守护着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他们的歌声,是对“我的家,到处都是绿的”这一愿景的深情告白,也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骄傲展示。

这首歌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活实践。歌词中“青山绿水绕村郭,鸟语花香满庭院”的美好意象,正是千千万万生态文明建设者用汗水铸就的现实写照。通过音乐这一普遍的语言,《我的家》讲述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让观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真切感受到生态文明的独特魅力,仿佛置身于那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绿色家园之中。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不仅需要科技和制度的支持,更需要文化艺术的滋养和引领。《我的家》借助春晚这一全民舞台,将生态文明理念巧妙融入艺术创作,实现了生态文化的大众化传播。这种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宣传的局限,通过引发情感共鸣达成思想共鸣,以艺术感染力增强理念说服力,让生态文明理念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

《我的家》的成功,为生态文化建设带来了深刻启示:要扎根实践、贴近生活,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展望未来,我们要创作更多有温度、有力量的文艺作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艺术创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

这场春晚演出证明,生态文明传播不是枯燥的数据罗列与生硬的政策解读,而是充满温情的人生故事与流淌的文化脉络。当越来越多的创作扎根大地、贯通古今,绿水青山便能化作一个个灵动的音符,飘进千家万户,成为永恒的旋律。

(作者系《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

原标题:绿水青山入歌来——从《我的家》唱响春晚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