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画史》——开掘中国年画的丰富矿藏

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具有举世公认的鲜明民族风格、独特形式和精湛技巧。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年画,是民族绘画中的一朵奇葩。

年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产生的年代不比卷轴画晚,根植于民间,装饰于节日,起着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反映人民美好愿望、美化节日环境的作用。它所反映的题材极为广泛,举凡人物、山水、花鸟,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小说戏曲以及当时的现实生活、时事新闻等,几乎无所不包。特别是在描绘劳动生活,反映人民群众的道德观念和宣扬传统美德方面,表现得非常突出。年画的作者大多为民间艺人,有些就是农民出身,在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上同群众较为一致。艺术上善于运用活泼生动、刚健清新的形式手法,以强烈明快的色调和热闹风趣的情节塑造动人的形象。年画艺术同人民群众的风俗习惯紧密相连,寓教于乐。因此,它比起其他画种更注重观赏性、娱乐性和装饰性。

在中国近百年的新文化史中,年画艺术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革命根据地的美术工作者利用和改造传统年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他们创作了不少优秀的新年画,和木刻版画、漫画一起代表了当时革命美术的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年画艺术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又有许多新发展。随着群众物质生活的改善,年画的印数逐年增加,一度成为发行量最大的美术印刷物。

年画与我国其他绘画艺术互有影响又各具特色。在历史上,年画主要服务于社会大众(尤其是市民和农民),因而更直接地反映了群众的思想愿望,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味”。当然,传统年画中也有不少作品受封建统治阶级思想和小生产者自身局限性的影响,带有迷信、落后因素。对历史发展中呈现出来的这些复杂状况,我们必须进行历史的、具体细致的分析研究,区分精华与糟粕。

在封建社会,年画被一些文人士大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俗物。因此,它的发展缺乏起码的文献记载,只在一些风土见闻和笔记类著作中偶有涉及。文献和早期作品的匮乏,给今天的研究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五四运动以后,有些人开始从民俗学角度进行收集,或从艺术形式上进行研究,虽然也做了些工作,但大多缺少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其后在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在党的文艺方针引导下,美术干部真正深入到民间进行调查搜集工作,成为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传统年画艺术的新开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曾出版过一些美术史著作,但有关年画的部分论述甚少,至于年画史著作则仅有阿英同志的《中国年画发展史略》一本。因此,在本来就薄弱的美术史论学科中,年画史的研究工作就更显得贫乏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还是一个有待采掘的矿藏。

开拓年画史的研究,不是古董杂陈、资料堆砌,翻陈年老账,而是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年画产生的时代和社会环境,联系当时政治状况、群众的思想感情和风俗习惯及不同艺术门类间的互相影响,论述重要的作品及各时期的创作活动,从中总结经验,引出固有的规律。研究者在探索和学习中,既要利用文献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又要重视资料的进一步采集和深入群众的社会调查,尤其不可忽视对文艺理论的学习和对现状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对年画史的发展有较为正确的认识。

研究年画艺术的发展历史,研究民间画师的经验,探索民间美术的特殊规律,识别旧年画中的精华和糟粕,论述其优良传统,批判民间艺术的错误观点,为新时代美术创作的发展和年画的推陈出新提供借鉴,丰富和扩大中国美术史的研究领域,是中国年画史研究的重要任务。这本《中国年画史》就是鉴于以上需要,根据我历年来收集调查的资料及个人粗略研究的成果完成的,以期阐述这一古老的、民间的、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画种的发展历史,在艺术史和年画史研究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已故教授薄松年。《中国年画史》:薄松年著;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本书入选2024年8月“中国好书”推荐书目,此文为该书绪论,本版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原标题:《中国年画史》——开掘中国年画的丰富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