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干热气候正在增加岩溶石漠化区生态风险

近20多年来,通过实施系列重大工程,我国岩溶石漠化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截至2021年底,全国石漠化土地面积7.22万平方千米,其程度以轻度、中度为主。多项调查监测研究结果显示,脆弱的岩溶生态地质背景是石漠化发生的基础,而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则是导致石漠化的重要驱动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由综合治理阶段迈入了科学治理阶段,其治理理念逐渐转变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研究发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我国南方岩溶区正面临着两大困境。一是暖干气候特征愈发明显,2022年气候公报显示本年度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偏少一至三成,其中西南地区降水量减少15%。二是降雨时空分布极度不均,2022年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日数偏少10至20天,雨季多集中于5月至8月,9月至次年3月持续干旱无降雨,南方春秋旱灾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最新调查成果显示,中国陆域生态分区中的衡桂岩溶丘陵农田生态区(主要涉及广西和湖南两省区),受2022年持续干热事件的影响,已造成210多平方千米植被枯死,包括乔木、灌木和竹林。植被枯死区域的表层岩溶发育程度相对一般,且多为封山育林的石漠化生态修复与保护区。2023年,受全球气候变化持续作用,多项气候指标均创新高,对于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较低的岩溶生态系统,长期间接性干热天气极易导致岩溶生态水文“双向调节”功能失调,出现植被枯死、森林退化、石漠化恶化的生态风险。极端干热气候事件已成为导致岩溶石漠化区生态风险增加的另一重要因素。

为科学有效地推进岩溶石漠化治理,提高极端气候下的生态风险应对能力,持续提升岩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笔者建议在后续开展岩溶石漠化生态保护与修复过程中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持续开展南方岩溶脆弱区石漠化、森林退化等重大生态问题的监测预警;二是加强极端气候下岩溶生态系统的响应机制研究,积极探索退化岩溶生态系统的恢复途径;三是提高大众生态安全意识,降低对受损生态环境的人为干扰力度。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

原标题:极端干热气候正在增加岩溶石漠化区生态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