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风霁月周敦颐

历史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脉。“学习强国”长沙学习平台特别策划“‘青’听文脉长沙”系列音频,与您一起听享长沙的文化魅力!

简介:湖湘大地曾经成就了无数仁人壮士,然而,能被称为“圣人”的唯有周敦颐。周敦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正是因为他开创的濂学给儒学注入了活力,使得儒学得以继续指引文明历程。同时,周敦颐开创了思想可以自我更新、文明可以复兴再造的模式,这是历代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最好佐证!

人们知道周敦颐,多是从《爱莲说》开始的,但你可知,他还被尊称为“圣人”?《资治通鉴》曰:“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说文》曰:“圣,通也。”繁体字“聖”上左有“耳”以表闻道,通达天地之正理;上右有“口”表以宣扬道理,教化大众;下边的“王”代表统率万物为王之德,德行遍处施行。只有当一个人的聪明达到了又深又通的程度,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巨大的光亮,这个人才能叫作圣人。

一辈子没遇到过奇缘,也没经历过什么惊涛骇浪,一生平淡无奇的周敦颐,何以成为继孔孟之后的圣人?我们今天先来讲讲周敦颐的品性。

“光风霁月”这个比喻人品高洁、胸襟开阔的成语,是宋代词人黄庭坚为周敦颐量身而写,他在《豫章集·濂溪诗序》云:“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为何说“周茂叔”的人品就像雨过天晴时万物清澈、洁净?

周敦颐升任福建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一职务的时候,某囚犯因开罪了一官场显赫人物而等待判决。主审官王姓转运使为了讨好上峰,想判这个囚犯极刑。周敦颐和王姓转运使争辩,最后勃然大怒,扔下象征官吏的笏板拂袖而去。这下把王姓转运使惊得目瞪口呆,那个囚犯也因此保住了身家性命。为保住素昧平生的囚犯性命连官都可以不要,足见他的耿介、狂狷。

35岁时,周敦颐在南昌出任知县。一天,他突然昏厥,亲朋好友都以为他“过世”了,前来料理后事,发现周敦颐“留下”的“服御之物,只做一筐,钱不满百”。这之后,他回到湖南任汝城县令。汝城人看到新来的县太爷随身携带的物品竟然只有一个高四尺、宽五尺的木柜,十分奇怪,有大胆的人贸然拉开衣柜,发现里面除了存放着一些衣物、书籍和文件外,“无多余物件”。做官做到这个分上,不觉得苦吗?周敦颐不但不觉得苦,反而还做得顺顺当当,乐此不疲。

49岁那年,周敦颐出任永州通判,离家乡很近。亲戚纷纷前来找他办事。周敦颐化身“黑脸包公”,一律回绝。找的人多了,周敦颐也烦,就写了一首《任所寄乡关故旧》的诗交给其侄儿,并嘱咐侄儿好好地在家族中传阅。这首诗翻译成现在的话,大概就是:“老子”生下来就是这副德行,在官场这么多年也没改变我的行为方式,想让我这个“儒酸”屈服根本就不可能!大不了我这个“儒酸”不去饮什么高档酒,难道吃点乡里土菜有什么不好?但是,多少大小事情压在我身上都不觉得劳累、烦琐,为什么?就因为“官清赢得梦魂安”!向来儒雅的周敦颐将粗鄙的“老子”二字写进诗文还是第一次,这说明早对众多族人前来找他办事烦不胜烦!

周敦颐曾撰写了一篇《拙赋》,在这篇文章里,在《拙赋》里,周敦颐从四个方面,将“巧者”与“拙者”进行了对比:在思维上,巧者花言巧语,拙者忠厚老实;在行为上,巧者投机钻营,拙者处世泰然;在道德上,巧者损人利己,损公肥私,是地地道道的“贼者”,而拙者正大光明,严于律己,是社会所推崇的“德者”。最终,巧者因多行不义必自毙,必然呈现凶险之象;而拙者无欲则刚,问心无愧,自然呈现吉祥之象。

周敦颐的一生,恰似盛开的莲花,如《拙赋》所写,以拙为荣,以巧为耻!

原标题:光风霁月周敦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