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为何要读四书

四书五经是我国最重要的经典。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主要汇集于或者说来自四书五经。学好四书是走进五经的门径、阶梯。

四书或称“四子”,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无疑也是经典,是宋代人注疏、诠释四书的集大成者,影响了东亚七八百年。

四书之于中国,如同《吠陀经》或《奥义书》之于印度、《古兰经》之于阿拉伯、《新约》《旧约》之于西方。

四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做事的。大多数中国人接受了四书的影响,才知道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宋代张载(横渠)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理想,也是他对儒学精义的概括。

我们周围很多人,也是以孔仁孟义、气节人格来滋润生命,从而面对现实、立身行世的。我也有类似的生命体验。其实,四书所讲的,正是我们平凡的老百姓真正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依据。

任何一个社会、一个族群,作为其文化土壤或社会文化背景的有两个东西,一个叫“文化认同”,一个叫“伦理共识”。所谓“文化认同”或者叫“民族文化的自我身份认同”,解决的是“我是谁”“我来自哪里”的问题,是个体所归属的民族文化基本身份的自我定位,是精神信仰的归乡与故园。所谓“伦理共识”,其实是在民众中的一个隐性的,然而又具有约束力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对待家庭与社会的方式及终极信念的共同点。一个社会、一个族群的生活如果没有“文化认同”与“伦理共识”,不免会遭受脱序的危险,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健康的现代化,健康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建设。

实际上,健康的现代化,健康的法治社会、工商社会的建构,不能不依赖于“文化认同”与“伦理共识”。而四书,正是孕育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伦理共识”的基本经典,其中所讲的道理,例如五常“仁”“义”“礼”“智”“信”,四维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就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一直到今天还活生生地扎根在老百姓的心中,继续为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复兴起着积极的作用。人类文明的经典,可以调治现代的生活;中国传统经典如儒家的四书五经、道家的《老子》《庄子》、佛家的《六祖坛经》《心经》等,同样有调治的作用。

钱穆(宾四)先生说,中国文化史上有两位伟人,前古是孔子,近古是朱子。钱先生的这个说法是很有根据的。朱子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位积极入世、关怀百姓疾苦的有为的政治家。其实真正的儒家,从来都是“内圣外王”相一致的。“内圣”指心性修养,“外王”指建功立业。没有所谓一心只研究“心性论”或只修身养性的儒家,或是一心参与政治事务的“政治儒学”。这两者分化了就不是儒学或儒家了。儒家中人对“内圣”与“外王”或者因客观条件限制而有所偏重,但绝不会偏废其中任何一方。现代人也是这样,我们修养身心,同时担负着一定的公共事务,有一定的社会职责,仍然是德与业的并进。

(摘自《四书通识》,中华书局,有删节)

原标题:今天我们为何要读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