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在金政权的统治下出生、成长,成年后加入抗金义军,旋南来投宋,一生以建功立业、收复河山为志。虽平生壮志未酬,却在诗词上成就卓然。他将一腔壮怀与郁愤融入诗词,成千古豪放之风,有“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之赞,又有“诗中李白,词中稼轩”之誉。
历来,人们对辛弃疾的诗词艺术、爱国情怀、生平历程多有研究,而从涉酒诗词来探究个体命运及精神气质的相对较少。从辛弃疾一生所书写的涉酒诗词来看,除了展现为人熟知的慷慨激烈、纵述古今之壮怀外,也包含着对功业理想不能实现的无奈与苦涩。透过激越、迷醉与感叹,可见其胸襟怀抱、平生意气。
人情的交往转换为审美的意境
青年时期的辛弃疾参加北方抗金义军,经历了一段激烈的军事斗争,后来率众投奔南宋,也就是他回忆中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以及“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辛弃疾以“归正人”的标签进入宋朝官宦阶层,被朝廷安排了闲散职务。自此,他开始了流传后世的诗酒生涯。无论是在担任地方官期间,还是在赋闲时期,他写下了大量与酒有关的诗词。正所谓,“万事一杯酒,长叹复长歌”。
酒足以壮怀,酒足以抒豪。和豪放派前辈苏东坡一样,辛弃疾自青年时期就爱酒,如“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与客携壶连夜饮,任蟾光、飞上阑干角”。在他撰写的以收复失地为主要论调的《美芹十论》被主政者无视后,他感言“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今岁花开转多事,簿书丛里两三杯”。这种生活状态,恰如他晚年总结时所自诩的“闲饮酒,醉吟诗”。以“闲醉”自况,反衬出的是一种自我精神治疗。
在诗词中,辛弃疾将饮酒视为人生中的赏心乐事,如“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掀髯把酒一笑,诗在片帆西”“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既然乐于诗酒人生,那么功名财富就应被看淡、放下,“静处时呼酒贤圣,病来稍识药君臣。由来不乐金朱事,且喜长同垄亩民”。
古人云:“生民之不得休息,为四事故: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对长寿、声名、官位、财货的追求,让世人奔波辗转,似无一时一地可以安歇。一旦参破生死、功名、利禄等,就可以活得更加洒脱自如。在传统文人中,陶渊明、李白、苏轼等人的洒脱不羁,可以说正是因为对功名利禄实现了精神超越。辛弃疾以诗酒置于功名利禄之上,恰是这一传统文人诗酒精神的延续。
辛弃疾不仅喜饮,而且善饮、豪饮。据其自叙,“我饮不须劝,正怕酒尊空”,而且“为公饮,须一日,三百杯”。在他看来,“若解尊前痛饮,精神便是神仙”。辛弃疾的理想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惊心动魄,现实却是“画堂劝酒”“玉人留醉”。诗酒,俨然成了忘怀功名、快意人生的寄托物。
在中国古代的公共生活中,酒既是礼仪形式的一种载体,也是人们表达情谊的方式。辛弃疾在朋友欢聚时常常以饮酒助兴,“飞鸟翻空,游鱼吹浪,惯趁笙歌席。坐中豪气,看君一饮千石”,鸢飞鱼跃,胜友如云,相逢豪饮千石;“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唤得笙歌劝君酒。酒如春好,春色年年依旧。青春元不老,君知否”,花柳分明,岁月静好,笙歌劝酒连连;“楼雪初晴,庭闱嬉笑。一醉何妨玉壶倒”,快雪时晴,玉壶倾倒,嬉笑声中狂醉;“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红烛映堂,歌酒从容,座中俱是欢颜……
佳日俱有酒,欢聚皆举杯,人情的交往转换成为审美的意境、情感的共鸣。在仕宦生涯转徙之时,“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在聚散匆匆之际,“落日古城角,把酒劝君留”;更有那江风劲吹,“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为别”,直言“无情对面是山河”。正如叶嘉莹先生所指出的,辛氏之所以异于其他词人者,原来在于他的词中有一种志意和理念的本体之流露。
诗酒消磨之余整顿河山精神依旧
辛弃疾中年后曾一度长期赋闲,在江西上饶带湖购置田产、安家度日。诗云:“稼轩日向儿童说,带湖买得新风月。”对于这段壮岁赋闲的经历,陆游后来将其称之为“十年高卧不出门,参透南宗牧牛话”。
闲居时节,沉醉于酒,快意于诗。辛弃疾效法范蠡、陶渊明的隐居,寄望“问谁分我渔樵席,江海消闲日”。闲做渔樵,旗亭买酒:“醉里匆匆,归骑自随车。白发苍颜吾老矣,只此地,是生涯。”花蝶笙歌,东风沉醉:“蝴蝶西园,暖日明花柳。醉倒东风眠永昼。觉来小院重携手。”松间云下,一杯千古:“问公何事,早伴赤松闲。功业后来看。似江左、风流谢安。”闲来袖手,今宵独醉:“未知明日定阴晴。今宵成独醉,却笑众人醒。”山水消夏,松竹长伴:“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虚名尽抛,闹市远离:“身后功名,古来不换生前醉。青鞋自喜,不踏长安市。”有酒盈樽,物我两忘:“醉里不知谁是我,非月非云非鹤。”
在传统诗词乃至画卷中,渔樵、山水、旗亭、笙歌、院落、松竹、柳蝶等意象都是反映闲居江湖、归隐田园的元素。这些元素在辛弃疾的涉酒诗词中反复出现,可见其闲居生活状态。
辛弃疾倾慕的陶渊明,曾写下《饮酒》诗二十首,以酒入诗,以诗述怀,表达了对人生、社会、历史等问题的认识,又展现了个体的生命状态、思想内容和审美意境。类似于陶渊明,辛弃疾也寄意于酒,并用诗词作为载体展现自己的志向、思考和审美。邓广铭先生曾分析赋闲时辛弃疾的心理,直言“胸怀中燃烧着炎炎的烈火,表面上却必须装成一个淡泊冷静、不关心时事和时局的人,这就是退居上饶之后的辛弃疾心情上的苦闷和矛盾所在”。
尽管纵情诗酒,但辛弃疾内心深处的报国之志并没有散去。诗酒消磨之余,整顿河山精神依旧,如“写尽胸中,块垒未全平。却与平章珠玉价,看醉里,锦囊倾”,如“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受经邦济世思想传统影响,中国传统文人常常“念头在世间”。由此往深处看,逃于诗酒就有了更为深刻的意义,也就是所谓“即世间又离世俗”的精神超越。公共性的忧患意识与个人命运沉浮波折之间的强烈比照,便成为中国传统文人浓郁的诗酒情结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社会历史原因。
兼具英雄主义和隐士情怀
顾随先生说:“稼轩有干才,其伟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扬素波、干青云之慨。”透过辛弃疾后期的涉酒诗词,可以看到更为深层的人生感悟。
“但觉平生湖海,除了醉吟风月,此外百无功”,是对人生功业的再度看淡;“万事几时足,日月自西东。无穷宇宙,人是一粟太仓中。一葛一裘经岁,一钵一瓶终日,老子旧家风。更著一杯酒,梦觉大槐宫”,是对宇宙人生的深刻认识;“名利奔驰,宠辱惊疑,旧家时都有些儿。而今老矣,识破关机:算不如闲,不如醉,不如痴”“却把一杯堂上笑,世间多少噉名儿”,是对世间名利的高迈超脱;“旧时楼上客,爱把酒、向南山。笑白发如今,天教放浪,来往其间”,是对时光流逝及其悲愁的情感克服。
早岁的豪侠,中年之后的沉郁,让晚年辛弃疾发出了“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的感叹。正所谓,“万事随缘无所为,万法皆空无所思”。类似于“逃于庄禅”,传统文人于诗酒以寄怀抱的做派在稼轩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辛弃疾的人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人通过饮酒的自我迷醉与诗词的文艺审美来超离现实之体现。
他是一位“英雄词人”,既有英雄事迹,也有英雄气概。他的诗酒精神兼具英雄主义和隐士情怀,融激越与恬淡于一体。“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在高扬意气与现实之间的这种纠葛,是封建王朝政治现实与传统文人审美的一种真实写照。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原标题:辛弃疾的激越、迷醉与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