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 文韵宿州

唐诗宋词,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高峰,与运河的繁荣时期同步。运河开通,沟通南北,不仅促进了政治统一、经济互通,带来经济和社会的繁荣,也承载了许多文人墨客抒情、纪事、怀古、咏志的家国情怀、诗和远方。

隋开通济

《汴河怀古》

解读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利弊功过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诗中客观分析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利弊功过。在谈到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功劳时给出了“共禹论功不较多”的高度评价。地处千里平原之中的宿州是因运河而兴起的运河古城。没有大运河,就没有宿州,大运河是宿州的母亲河。皮日休说“共禹论功不较多”,宿州人体会颇深。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宿州的建立也有隋炀帝的一份功劳。

唐设宿州

《埇桥旧业》

见证埇桥设州置郡的历史进程 

别业埇城北,抛来二十春。

改移新径路,变换旧村邻。

有税田畴薄,无官弟侄贫。

田园何用问,强半属他人。

白居易父亲白季庚在徐州做官,将家安在符离县毓村。白居易青少年时代,在古符离濉河南岸的东林草堂度过。白居易在毓村东林草堂寓居22年(782—804年),与符离结下了不解之缘。16岁时,白居易写下了《赋得古原草送别》,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白居易一直视符离为第二故乡,其创作与符离有关的诗篇近60首,浸润了诗人懵懂的恋情、纯洁的友情、浓郁的乡情。白居易离开符离二十年后,在他53岁时,于杭州刺史任上赴京,专程来到符离,并写下《埇桥旧业》。可以说,是符离伴随着白居易走上了大唐的历史舞台。而白居易寓居符离,也见证了埇桥设州置郡的历史进程。

宋代繁华津肆

《南乡子·宿州上元》

赞叹宋代运河宿州的都市梦华

苏轼与宿州有着不解之缘。他笔下第一次提到宿州,是宋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乘船到徐州赴任,途经宿州,与刘泾写诗相赠,苏轼次韵答之,诗为《宿州次韵刘泾》。宋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途经灵璧时,作《灵璧张氏园亭记》。元丰八年(1085年)元宵节,苏轼途经宿州停留,相邀亲朋故友把酒言欢、访古览胜、吟诗作画,填词《南乡子·宿州上元》,留下“此去淮南第一州”的赞叹。

千骑试春游,小雨如酥落便收。能使江东归老客,迟留,白酒无声滑泻油。

飞火乱星球,浅黛横波翠欲流。不似白云乡外冷,温柔,此去淮南第一州。

上元节,苏轼乘游船在波光粼粼的宿州运河上,仰望天空,火炮礼花,腾空而起,星火灿烂;岸上蛰居一冬的人们,按捺不住欣喜之情,欢声笑语;小雨如酥,让人销魂,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徐徐展开。此刻,畅饮美酒的苏轼已流连忘返……

《致郎中尊兄帖》

一封家书记录运河断流情景

北宋书法家、文学家蔡襄在《致郎中尊兄帖》中提到,“行至虹县,以汴流斗涸,遂寓居。余四十日,今已作陆计,至宿州,然道途劳顿,不可胜言。尚为说者云:渠水当有涯,计亦不出一二日。或有水,即假轻舟径来……”记录了他在运河乘船赴任途中遇到断流,滞留宿州,书帖致尊兄的情景,该帖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虹县诗帖》

道出运河小城明媚风光

1106年,北宋书法家米芾途经虹县(今泗县),被小城的风光明媚所吸引,挥毫写就自作诗《虹县诗帖》。米芾的大字行书传世极少,而这件又是其晚年的代表作,因而十分珍贵。该帖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宋金对峙

《汴河》

佐证隋唐大运河的废弃湮灭

指顾枯河五十年,龙舟早晚定疏川?

还京却要东南运,酸枣棠梨莫蓊然。

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范成大曾作为“祈请使”出使金国,写下了《揽辔录》和72首使金诗,记录了两国之间的外交往来和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范成大使金路过宿州境内写了《虞姬墓》《宿州》两首诗。范成大使金诗中也有一些表达了希望有朝一日收复中原后,重新启用大运河沟通南北的美好向往。如《汴河》诗中盼望干涸了五十年的汴河,终有一天会重新疏浚,再行龙舟,迎接南宋天子返回开封。“定疏川”“还京”“莫蓊然”只是诗人的一种美好幻想。范成大《汴河》诗,客观上成为隋唐大运河废弃湮灭的历史佐证。

原标题:唐宋诗词 文韵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