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处暑,是夏天的尾声,也是秋天的序曲。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时节也是农作物成熟和收获的关键时期。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田兆元表示,处暑可以用“一出一入”来理解——“出”是出伏,“入”是入秋。它提醒人们顺应规律,及时调整生活习惯和农事活动;同时,秋季的肃杀之气象征着收敛,人们应减少消耗,注重养生。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其中,“鹰乃祭鸟”说的是,在处暑时节,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捕获后先陈列如祭祀一般,然后食用;“天地始肃”说的是,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里的“禾”指的是黍、稻、粱等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表示这些农作物开始成熟。农谚有云,“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
处暑时节,有许多传统民俗活动,颇有意思。比如,“处暑十八盆”,在以前,老百姓洗澡条件有限,人们都是用盆接水洗澡,由于处暑后天气还有些炎热,还需要连续洗十八天,才能感到真正的秋凉;还有“开渔节”,处暑之后是渔业收获的时期,沿海地区会举行多种形式的活动,欢送渔民出海,期盼渔业丰收。此外,还有祭祖迎秋、放河灯等。
风微凉,谷已黄。面对时序更迭、华章日新,古代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词,至今隽永闪亮。
他们写“清凉”。此时节,绿野风宜,秋色浮水,弥漫于天地间的清爽凉意,格外宜人。无论畅游郊野,还是迎秋赏秋,都是无比惬意的事情。唐代诗人白居易如是写道:“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他们亦写“收获”。处暑时,稻穗迎接农人的检阅;在清风徐徐、兰舟微荡处,菱角结实饱满,江南女子身着布衣钗裙,边歌边采……此时,丰收的喜悦传遍人间。面对此情此景,唐代元稹的《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这样写道:“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
处暑生新凉,田野稻谷香。在广袤的大地上,如许的潋滟秋色,如油画般铺陈开来,五彩斑斓,令人遐想沉醉。这时,人们总是愉悦的。宋代陆游一首《闲适》恰如其分地描写了这种心情:“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柴门傍野水,邻叟闲相期。”
处暑,是告别,也是启程。它用温柔的秋风提醒人们:在每一个结束与开始之间,藏着生生不息的力量与希望。伏去秋来,秋风有信,只要不辜负光阴的启示,心境清凉而热情不减,惜时如金,所念所盼总会有回响。(记者杨金志 郭慕清)
原标题:处暑:新凉直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