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常山文联的小友寄给我一包书,有常山的文史资料,自然也有早有耳闻的《常山古代诗词集》。很早就听说,浙江常山有一条“宋诗之河”,一千年前,一众的大宋名家溯江而上,然后在常山境内的埠头舍舟登陆,顺着常玉古道、常徽古道等多条官道,去往江西以西和徽州以北,为沿江和沿路风景所醉,留下了数千首唯美的诗词。
宋诗在浙西的空前繁荣,有天时、地利、人和三大因素:一是宋代迎来了唐诗之后的又一诗词繁荣期;二是浙西地处浙赣闽的水陆交通要道,形成了无可替代的经济流和文化流;三则是直追唐风尊奉老杜为诗祖的江西诗派在南北宋时期崛起,形成了很大气场,在唐宋文章八大家里,赣籍人士占了三位,江西的诗人更是多了去。
最早知晓常山,是辛弃疾的《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北陇田高踏水频。西溪禾早已尝新。隔墙沽酒煮纤鳞。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卖瓜声过竹边村。”辛弃疾多次沿着信江东行或南去,都是要路经常山的。宋宁宗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五月,辛弃疾被重新起用,出任绍兴(今浙江绍兴)知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六月中旬到任。这首诗就是诗人由铅山赴绍兴途中,经过常山时写的一首农村词,语言清新,活脱脱一组江南美景画面。
南宋时代,江西籍著名诗人曾几和杨万里按现在的话来说是绝对的大咖,尤其是曾几的《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更是神来之笔。在两宋,赵抃、王安石、赵鼎、陆游、朱熹和苏轼等,都有吟咏常山的诗作。
翻阅常山编辑的宋诗集萃,我也在想,浙东浙西一水相连,同饮钱江水,同驶钱江船,浙东有唐诗之路,浙西也会有唐诗之路。且不说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离乡归乡,要经过这里,王勃去南昌转道岭南到交趾也要经由这里,而杨炯最后的任职地和归宿地盈川,也在离此不远的衢州高家镇。
至于没有到过衢州的李白,则写有《送梁公昌从信安北征》。信安是衢州在南朝陈朝时的古郡名,曾经辖有江山、常山和江西玉山,是唐宗室和名将信安王李炜的始封处。
写有“风雪夜归人”的刘长卿,是促成南北诗歌交流的一位重要诗人。刘长卿曾来常寻访道人,写有那首著名的《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常山南溪也称思溪或文溪,在县西南,那里有宋代花石纲遗址,也是常山巧石开采的主要所在。
诗人罗隐是富阳人,黄巢兵乱中隐居九华,公元887年投奔钱镠王,任为钱塘令。他常往来于常山万寿寺,与无相论法之余,也时常交流诗文,有《赠无相禅师》《寄无相禅师》等诗篇存世。“老住西峰第几层,为师回首忆南能。有缘有相应非佛,无我无人始是僧。烂椹作袍名复利,铄金为讲爱兼憎。何如一衲尘埃外,日日香烟夜夜灯。”五代时期著名的画僧、诗僧贯休,就曾在无相的门下研习戒律。贯休曾以诗回忆当时的情景:“忆在山中日,为僧鬓欲衰。一灯常到晓,十载不离师。水汲冰溪清,钟撞雪阁危。从来多自省,不学拟何为?”
在浙西,最值一提的还是晚唐诗人韦庄的行踪。他至少在衢的军旅中和漂泊里度过了断续二十多个年头,因为早年身在行伍,大部分时间随军东征西战,外出的时间或长于在衢州居住的时间。他走过的地方很多,曾经在战乱中北走今北京最北面的密云古北口,见到过长城,也经永济渠运河和淮扬运河,从吴越辗转万里回到衢州。
韦庄是韦应物的第四代孙,出生在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在衢州,除写有《衢州江上别李秀才》,还有《避地越中作》等。在衢州从军时,也有《观浙西府相畂游》《浣溪沙·绿树藏莺莺正啼》以及《菩萨蛮》,也是在衢的诗作。设若他的最后仕途一搏未中,说不定会终老衢州的。他的《江上村居》,也是他回到第二故乡衢州后的一种本能反应。他脱离军籍后的家也应该在衢江边上。
唐龙纪元年(公元889年),已经年近五十的韦庄,又从卜居地衢州西出常山,进入了江西,去到饶州(鄱阳)、浔阳(九江)并登上庐山,寻访东林寺后潜江章台宫故地南下洪州(南昌)、抚州(临川),复到袁州(宜春),进入洞庭湖,并从这里直趋邵阳和娄底,又东南转向耒阳和赣州,东向进入赣东会昌、建昌,在唐大顺二年(公元891年),从建昌经常山回到了衢州,行程上万里,历时三年多。
这是一次有意义的旅行,行程的前半段恰与今天正在开建的赣浙运河路线复合,无形中成为赣浙运河的一位先行探路者。他中进士后离开衢州回到长安,并在朱温篡唐前离开长安进入蜀地,协助王建建立了前蜀。有意思的是,贯休也进入前蜀并被王建封为“禅月大师”,其中有无韦庄的推荐背景,就不得而知了。
其实,经由衢江水路出入赣闽的晚唐诗人很不少。常山与江山、玉山古道相连,构成一条唐诗流布线。
由唐入宋,尤其是到了南宋时期,曾经偏居一隅的古邑常山,与都城临安已经是“我住江之首,君住江之尾”,顺江而下,虽然不能朝发夕至,但也至多不过三五日的“航程”了。
得益于大唐文运的漫浸,更得益于大宋文运的满溢,常山文化昌运,一时也是星斗灿烂之象。认真探究唐宋两朝流淌于常山大地的诗词河道陆路,一定也会发现,浙西这条唐诗之路、宋诗之河,其绚丽程度不逊于浙东唐诗之路,只是她更长时间内“养在深闺人未识”罢了。
原标题:浙西也有唐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