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良种联合攻关十年成果丰硕

近日,记者从育种联合攻关助推高油高产大豆品种培育现场观摩会上了解到,自2014年国家大豆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项目启动,十年来,我国大豆良种联合攻关持续推进、进展良好,尤其在模式创新、机制创新和品种创新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进一步完善性状鉴定平台和多点联合鉴定网络,开展大豆育种材料重要性状鉴定、新品系多点评价,优化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培育高油、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带动了主产区大豆生产发展。2014年—2023年,我国大豆亩产由119公斤提高到132.7公斤,总产由1215.4万吨增长到2084万吨。

大豆育种联合攻关组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担任首席专家,由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牵头,遴选优势科研单位和优势种业企业,共同组建科企结合的大豆育种攻关联合体,在基础性、公益性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开展攻关,加快突破性品种选育,满足产业迫切需求。国家大豆育种攻关联合体由67个成员单位组成,包括41所科研机构、9所高等院校和17家企业。

盖钧镒表示,在进口不确定性日益增大的背景下,保障人民油脂与蛋白需求,要紧密围绕国家产业发展需求,面向大豆主产区,聚焦大豆种业关键问题,加快推动大豆与油料种业创新发展。

近年来,大豆育种联合攻关组完善大豆育种材料基因型鉴定平台和关键性状鉴定平台,对育种协作网成员单位提供的育种材料开展性状鉴定,初步筛选出一批高度抗旱、光周期钝感、高抗大豆斜纹叶蛾、高抗大豆烟粉虱、高抗灰斑病、抗胞囊线虫的育种材料。2022年以来,鉴定品种(系)数1024份,筛选出128份目标性状突出的优异材料,同时构建表型性状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

大豆育种联合攻关组构建了大豆商业化育种技术体系,集成基因编辑、转基因、全基因组选择等育种新技术、新方法,结合杂交、回交、轮回选择、辐射诱变、快速育种等技术方法,基于生物大数据,构建大豆分子设计育种技术体系。

为鉴定近年新育成的大豆品系在适宜产区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病性及利用价值,从中筛选出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熟期适宜的新品系参加国家级大豆品种试验。建立了分布在东北春大豆极早熟区、早熟区和中早熟区,黄淮海夏大豆区,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的新品系多点鉴定试验平台,参照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标准,对育种协作网成员单位选育的新品系进行多年多点性状鉴定。2022年以来,鉴定品种(系)数1.2万品种次,筛选出85份高产稳产的优异新品系。

选取高油、抗疫霉根腐病、耐盐等目标性状突出的材料作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1.6万个,构建规模化育种群体。2022年以来,新育成品种产量比当期主栽品种提高3%以上,品质优良,抗大豆花叶病毒病、疫霉根腐病、灰斑病等区域性病害。

针对黄淮海地区种植制度调整及全程机械化作业等生产方式转变的新形势,在11个试验点对20份大豆新品种(系)开展大豆品种麦茬免耕高密度试验,筛选出“中黄114”“郑1825”等适合黄淮流域夏大豆区种植的高产、优质、多抗、耐密植大豆新品种。为筛选广适应大豆品种,设置跨东北、黄淮海、南方三大产区的跨区联合试验,对21个大豆新品种(系)进行跨区联合鉴定,筛选出“中黄301”“邯豆13”等广适大豆品种。

据介绍,2022年以来,大豆良种联合攻关团队共审定251个大豆新品种,其中国审品种89个。新育成品种中高油品种55个,油分含量21.5%~23.4%,高蛋白品种31个,最高达到47.76%。品种适宜种植区域覆盖我国东北、黄淮海、南方三大主产区。“合农85”“蒙豆1137”“黑农84”“齐黄34”“郑1307”“中黄301”“中豆63”等高产、高油、高蛋白、多抗大豆品种正逐渐成为当地的主栽品种,支撑我国大豆单产逐步提升,推动着我国大豆品种新一轮更新换代,育成品种推广面积占全国一半以上。(农民日报·中国农报记者李丽颖)

原标题:大豆良种联合攻关十年成果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