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包容性增长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提出,是寻求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包容性增长的概念涵盖增长和公平两个维度,它不仅追求经济总量的扩大,还强调经济发展成果的公平分配,如果相对贫困的人能够在经济发展中受益更多,则意味着实现了包容性增长。目前,尽管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持续缩小,但农村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45倍,农村内部基尼系数则由改革开放之初的0.25上升到了近几年的0.36。因此,如何促进我国农村收入包容性增长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物流行业下沉式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聚焦如何运用电子商务支持“三农”发展,淘宝村便是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典型代表。2020年我国淘宝村和淘宝镇网店年交易额已超过1万亿元,活跃网店达296万个,成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沃土。农村电商为农村群体实现可持续、自发性增收创造了条件,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还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力量。从地理区位来看,大量淘宝村(镇)基本都分布在城市区域格局中的边缘地带,是改变中国城乡经济地理格局的重要力量。《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实施“数商兴农”工程,推进电子商务进乡村。但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下,数字技能和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户能否通过参与电商活动获得数字红利?学界一直对这一问题存有很大争议。不少学者都坚持认为信息化只会对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高的群体有利。也有部分学者指出,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能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农产品销售价格,使电商农户利用大数据实现低成本创造高价值。
为此,我们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库与阿里研究院公布的淘宝村名单构建包容性实证研究框架,探究地级市层面农村电商对农村家庭收入包容性增长的影响和机制。可能的边际贡献在于以下两点:一是基于2014年、2016年和2018年的全国大型调查数据,运用分组回归、分位数回归和包容性增长实证检验模型探究农村电商对农村家庭收入包容性增长的影响。这一研究着重识别农村电商对农村家庭收入的增长效应和公平效应,全面探讨了农村电商对家庭收入、城乡收入差距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丰富了农村电商与包容性增长方面的研究。二是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中的家庭人均纯收入计算出地级市基尼系数,从地级市层面判断农村电商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并分析农村电商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为电子商务区域发展提供参考。
二、理论机制分析
经济包容性增长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的议题,其理论内涵主要为机会均等的增长、益贫式增长和可持续增长。通过高速、有效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创造大量就业和发展机会,为弱势群体增收解困,使国民能够平等地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是包容性增长的基本要义。基于以上理论,我们将农村家庭收入的包容性增长定义为:农村家庭增收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缩小。
(一)农村电商对家庭增收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从增收角度来看,农村电商是电商经济下沉农村的一种重要表现,它可以通过个体参与效应和消费者剩余效应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一方面,农村电商的发展需要大量电商运营、产品包装、物流配送等方面的人才,这为城乡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其收入。另一方面,农村电商能以更透明的价格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农产品和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压缩生产者剩余、扩大消费者剩余,提高消费者的购买力,增加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收入分配角度来看,淘宝村以边缘型创业的方式出现在城市周边,是以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为依托,形成具有规模和协同效应的网络商业群聚现象,能够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信息获取方面,首先,农村电商能够实现跨时间、跨区域的信息匹配,打破物流和市场壁垒,拓宽自己的客户群,打开城乡信息流通渠道,为农户提供更广泛的市场;其次,农户可以在电商预售环节提前备货,减少农产品滞销和脱销,优化农户生产决策;最后,农户能通过电商平台直接和消费者对接,以省去中间商低价收购的环节,减少农产品买卖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打破中间商的垄断,从而改善自身市场地位,拥有更高的商品定价权。在就业方面,农村电商凭借准入门槛低、技术难度小、容易复制和扩张等优势,成为农户创业的主要阵地。农户在城市周边创业,享受与城市同等质量的基础设施和社会资源,从创业萌芽到模式扩张再到产能蜕变,逐步实现增收,最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同时,农村电商发展对本村(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推动将激发外出务工农村群体的返乡意愿,这将降低外出务工的流动成本,进一步推动农户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二)农村电商对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
农村电商对农村内部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在理论上存在两面性:一方面,在信息化、数字化发展过程中,资本禀赋高的群体更容易利用数字技术转化为自身红利。资本禀赋的差异也决定了不同水平的劳动者在商业创造和数字技术的利用上不可能是同质、等量的,在面对新技术掌握能力低的情况下,农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剧,这将导致他们在新经济体系中逐渐被边缘化和隔离化,从而扩大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此外,有研究表明,初次分配和市场竞争密切相关,不公平竞争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伴随农村电商市场的不断扩张,过度的市场竞争将带来恶性的资源掠夺和盲目创新或过度创新。农户可能会面临低价农产品泛滥和传统农业市场萎缩的情况,导致农村电商对传统农业工作者和低技能农户增收的边际效应较弱,最终扩大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另一方面,电商带来的数字红利使农户能够运用电商平台所提供的用户数据(包括消费能力和消费偏好)、销售数据、经营状况、交易分析和市场行情等对经营决策进行优化。农户能够通过数字化技术弥补自身资本禀赋低的缺陷,实现销售额的增加,从而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同时,农村电商的兴起,一方面能拓宽乡村企业变革创新的边界、降低创业的成本和风险;另一方面能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为低技能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避免他们在技术变革中被边缘化,以缓解农村内部收入差距。
截至2020年,淘宝村创造了828万个就业机会,成为就地创业就业的重要载体,对消除收入差距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其中,淘宝村在国家级贫困县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119个淘宝村位于10个省份的41个国家级贫困县,比2019年增加了56个,增长86%。淘宝村持续助力低收入农户增收,推动国家级贫困县年电商交易总额超48亿元。农村电商通过拓展农村信息服务业务和服务领域,成为连接县、镇、村的“三农”信息服务站点。作为实体终端,农村电商深入农村,为“三农”提供直接服务,使电商发展红利被大多数农户享有,具有包容性增长效应。
三、农村电商对农村家庭收入包容性增长的影响分析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我们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和阿里研究院公布的淘宝村名单,运用分组回归、分位数回归并构建包容性增长实证检验模型,从地级市层面探讨农村电商对农村家庭收入包容性增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村电商能显著促进城乡家庭增收,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具有包容性增长效应。机制检验表明,农村电商发展能够促进家中从事农业自雇工作和从事非农受雇工作,但从事农业自雇工作在促进农村家庭增收的同时会扩大农村内部收入差距,而从事非农受雇工作则会在促进农村家庭增收的同时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这表明农村电商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家庭进行养殖、种植、农产品加工等创业活动,但由于电商创业过程中的经营行为和经营绩效通常会受到资本禀赋的影响,即有过创业经历、受教育程度较高或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农户更易进行电商创业,缺乏这些条件的家庭则面临生产效率低下、融资约束等困境,从而导致收入差距拉大。而非农受雇工作可以提供相对稳定的工作收入和社会保障福利,对于那些土地资源有限或农业收益不稳定的家庭来说,从事非农受雇工作能够显著提升家庭总收入,从而缩小与其他家庭之间的收入差距。从整体研究结果来看,从事农业自雇工作的收入扩大效应小于从事非农受雇工作的收入缩小效应,这表明农村电商可以通过促进农户就业来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同时,农村电商还具有数字红利,它能通过强化农村家庭信息获取能力、缓解信息不对称促进农村家庭收入实现包容性增长。这是因为相对于高收入农村家庭而言,低收入农村家庭的信息获取渠道和机会更加匮乏,农村电商的出现能通过赋予数字化技能并提供相应的信息获取渠道对低收入农村家庭增收产生较大的边际效应,从而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
为了进一步探究农村电商是否有利于当地实现共同富裕,我们用地级市基尼系数作为共同富裕的代理指标对其进行检验。研究结果发现,农村电商能够在全国层面上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但分地区来看,农村电商只能促进我国东部地区实现共同富裕,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并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中西部地区的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农村电商的接入广度和使用深度均不如东部地区,从而导致对低收入家庭的增收效应较弱。此外,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依靠本区域内的要素投入,还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外部地区经济发展所创造的市场需求规模的影响。考虑到邻近地级市的农村电商发展对本地居民的辐射作用,我们还探究了农村电商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省内其他地级市农村电商的发展能显著增加本地农村家庭的收入,并缩小当地的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这可能是因为,相对于高收入农村家庭和城镇家庭而言,低收入农村家庭的市场资源更为匮乏,农村电商的发展对低收入农村家庭通过外部市场扩充资源和提升就业概率实现增收的溢出效应更大,从而实现农村家庭收入的包容性增长。这也进一步表明农村电商的发展削弱了市场分割并提高了外部区域的市场潜能,有助于实现区域集聚和规模效应。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确保全体人民都能从中受益可以更好地实现经济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因此,积极推进我国经济实现包容性增长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研究发现,农村电商的发展能够在促进城乡家庭增收的同时有效缓解城乡收入差距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从而推动农村家庭收入实现包容性增长;机制分析表明,农村电商可以通过促进农户就业、强化农村家庭的信息获取能力实现包容性增长;进一步分析发现,农村电商发展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且能够在宏观层面上推动地区实现共同富裕。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国家层面。第一,通过提供补贴(生活补贴、交通补贴和住房补贴等)或设立奖励机制等方式吸引优秀人才下乡工作。同时,推出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向农户介绍电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电商平台的使用方法、线上运营技巧和电子支付系统操作等,这将有助于低技能劳动者跨越电商准入门槛,提高农户在电商领域的竞争力。第二,加强中西部农村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如增加网络覆盖范围,改善通讯基础设施,拓宽交通运输网络,保证交通连通性和便捷性,以提升物流运输效率。同时,还可以在中西部地区发展农村电商产业园或电商扶持基地,集聚电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促进农村电商产业集聚发展。第三,通过提供财政支持、制定扶持政策,如对农村电商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减少税负,以提升相关企业的盈利能力,或是提供针对农村电商企业的补贴政策,包括场地租金补贴、电力费用补贴等,以降低其运营成本,鼓励和支持企业在农村地区开展电商业务。第四,为参与电商的农户提供低息贷款、降低贷款标准(如惠农贷),并建立农村电商企业的担保机制,降低其融资风险,以吸引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为其贷款。第五,加强监管,规范电商市场秩序,打击虚假宣传、侵权盗版等不良行为,以维护消费者权益,推动电商市场健康发展。
2.企业层面。第一,企业可以帮助农户打造地方特色品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如提供专业的品牌设计、产品推广、产品包装等服务。第二,企业可以在农村地区建立或完善物流配送网络,解决农村物流成本高、时效性差等问题。第三,企业可以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帮助农户优化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以降低经营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响应度。
3.个人层面。第一,个人可以通过参加线上课程或线下培训班掌握电商平台的使用方法、网店运营技巧、商品拍摄与描述、客户服务等基本技能,并了解如何使用数据分析工具、广告推广工具和社交媒体平台提升电商运营效率。第二,个人在经营网点时要注重产品创新与差异化,挖掘本土特色,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以吸引更多消费者。同时,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讲述产品背后的故事,如产品的生产过程、工艺特色、文化背景等,增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连接。
(原文刊发于《经济评论》2024年第5期,第92—107页,作者分别为湘潭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湘潭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标题:农村电商与农村家庭收入包容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