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许振超:以匠心守初心

“我的初心是做一个好工人。”记者面前的许振超,工装素朴,身材瘦削,话语极少。

许振超是山东港口青岛港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工程技术部固机高级经理。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从一名普通码头工人成长为“人民工匠”,成为“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

勤学苦练,挺起工人脊梁

1974年,24岁的许振超进入青岛港,成为一名码头工人。“当时我们国家的码头已经开始机械化了,但是仅限于局部,基本上还是靠人拉肩扛。”回忆往昔,许振超感慨地说。

1984年,青岛港顺应集装箱装卸运输趋势,组建集装箱公司,许振超被选为青岛港第一批集装箱桥吊司机。

“公司创新求变,我们也要跟上。”许振超说,当时一方面感觉工人真的有了用武之地,另一方面感觉自己掌握的知识、技术和技能还差得很远。

立志当一个好工人的许振超,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技术。彼时,进口桥吊的关键技术掌握在国外厂家手里,设备出现故障时只能高薪聘请外方专家修理……许振超发誓,一定要想方设法弄懂桥吊的构造和原理,挺起中国码头工人的脊梁。

下定决心的他一头扎进了攻关中。桥吊的说明书都是英文的,这对只有初中文化的许振超来说,难度可想而知。为了看懂英文说明书,许振超买来英汉词典从头学习。

“当时一有空我就学习英语,连走路都在背单词。经常刚背完的单词转头就忘了,没办法,那就接着背。”许振超说,弄懂桥吊的构造和原理,开桥吊的时候操作就更规范了,机器不容易坏,坏了自己也能修。

桥吊技术难题的答案都在控制板上。许振超每天下班时都会带上备用控制板,回家后对着台灯仔细观察,一笔一笔绘制电路图。凭着这股韧劲儿,许振超一边啃单词一边研究电路图,花了4年时间逐步掌握了各类桥吊技术参数和设备性能。此后,桥吊出了任何故障都难不倒他,他不仅能排除一般的机械故障,还能修复精密部件。

提升效率,九破世界纪录

对于港口码头来说,装卸效率是核心竞争力。青岛港桥吊投入使用第一年,集装箱装卸数量就达到1万箱。但受限于码头配套设施,集装箱经常无法按时运送到船上。因为装卸效率低,青岛港经常被外国船员瞧不起。

“当时有船员对我说,你们的装卸效率能赶上日本就好了。”许振超回忆说,从那时起他的心里就憋了一口气,一定要创造世界一流的装卸效率。

“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在这样的目标要求下,许振超和工友齐心协力提升装卸效率。2003年4月27日,在“地中海法米娅”轮的装卸作业中,许振超率领团队创造了单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集装箱装卸纪录,“振超效率”由此诞生。

刷新世界集装箱装卸纪录,不仅让许振超提升了信心,也为整个码头的工人鼓了劲。此后,许振超带领团队又先后8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使“振超效率”成为港航界的一块“金字招牌”。

为了树立码头工人的新形象,许振超还给大伙儿定下了“人人练技术、人人有绝活”的规矩。他不仅自己练就了“一钩准”“无声响操作”等拿手绝活儿,更致力于团队建设和技艺传承,先后培育了“王啸飞燕”“刘洋神绳”等一大批港口工人品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码头工人不断挑战极限。

矢志创新,成为能工巧匠

经过改革发展,港口生产方式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在这一过程中,许振超始终有着明确的人生追求:“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做个能工巧匠,同样无愧于时代。”

轮胎吊“油改电”一直是困扰行业的一道世界性技术难题。2004年3月,青岛港成立了轮胎吊“油改电”技术攻关小组,作为带头人的许振超再次接受新的挑战。经过两年技术攻关,他提出移动滑触线的供电技术方案,成功实施轮胎吊“油改电”技术改造,填补了国际技术空白。这一创新不仅解决了废气污染和噪声污染两大难题,还助力港口实现年节约生产成本2000多万元。

“许振超技能大师工作室”获批成立后,创新更是成为常态。许振超带领团队开发出集装箱岸边智能操作系统,在世界集装箱码头率先实现“桥板头无人”,解决了集装箱桥板头作业人机交叉的风险问题。

近年来,许振超带领团队申报国家专利108项、完成技术革新项目998项,成为名副其实的“金牌工人”。2018年12月,许振超被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2019年,他又获得“最美奋斗者”称号。

获得荣誉无数的许振超,始终有着一颗匠人的初心。他说,自己理解的工匠精神可以浓缩为16个字:坚守执着、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这是许振超的成功之道,也是他告诉年轻人的肺腑之言。(记者宋迎迎)

原标题: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许振超:以匠心守初心